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号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7月15日上午,昆明城市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生态文明”宣讲团在指导老师和共青团丘北县团委办公室张娅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普者黑湿地宣教中心及普者黑村、仙人洞村开展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宣教中心与执勤工作人员合照
云南省湿地面积约56万公顷 ,占全国的1%,丘北县湿地面积约占云南湿地面积的1.2%,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四种湿地类型皆有。普者黑湿地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游,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普者黑湿地周边居住着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历史悠久;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保护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壮族的“祭茏节”。

图为普者黑宣教中心全景
在宣教中心,队员们在解说员张老师的讲解引导下,详细了解了普者黑湿地建设、保护的前世与今生。普者黑湿地作为高原湿地,于当地生态而言,具备着“提供水源”、“生态屏障”、“碳汇碳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这四大功能。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退耕还湖、退塘还湿、环湖污染源管控、生态防护隔离林网种植等措施,大力推进普者黑生态环境修复。目前湿地的保护恢复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为湿地生物保存了完整多样的栖息地;二是水岸护林网净化了水质又美化环境;三是封育措施促进了湿地的自然恢复;四是山体植被恢复措施让湿地的山青了;五是湿地主体水域水质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最后是湿地中的植物种类由湿地公园建设前的465种增加到了823种,鸟类由142种增加到208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图为团队成员听解说员张老师的讲解
通过在宣教中心的学习,队员们对于生态保护修复为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任务,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也体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助推性,坚定了做生态文明实践的决心。
结束了普者黑湿地宣教中心的学习后,队员来到普者黑村开展“河小清”河流保护活动和生态文明建设实地调查活动。
在普者黑仙人湖边,队员们通过开展沿河岸垃圾清理、水质监测、科普宣讲及走访调研等形式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团的实际行动唤醒当地居民与来访游客的绿色环保意识,呼吁辖区内居民加入到保护河流的行动中来,共同打造美丽的河道风景线,营造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建设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在天鹅湖边捡垃圾
通过对普者黑村、仙人洞村居民、商户及游客的走访调研,队员们发现,村民中对生态环境文明“比较了解”的占75.4%,而“相当了解”的仅占不到5%;此外,相较于外地游客,当地居民更在意普者黑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对国家政策表示大力的赞赏与支持。同时调研组成员也了解到当地居民认为近几年普者黑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水平相较于前几年有大幅的提升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内容相较于前几年也愈加丰富。

图为团队成员在天鹅湖合照
传播绿色生态理念,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实践团成员的环保意识更是为创造优美的河流生态环境尽一份力量,同时也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