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下午,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志愿服务队——问渠青年寻访团二组,在西下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他们此次要寻访的修渠者家中。
室外,热浪如波涛般汹涌而来。温度居高不下,颇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的感觉。九转回肠,路边一幢绿植丛生的房子就是我们此程的目的地。轻叩门板,开门迎接我们的便是老一辈修渠人,慈祥温和的面庞让人忘却酷暑的难耐。老人热情地招呼赶快我们进门,生怕我们热着不舒服。大抵是老人看见我们,也会想起自己的孙辈们,因此便对我们格外的热心吧。

(图为郭榜金老人在讲述修渠故事 孙亚琪摄)
老人从屋内拖出几把藤木椅和小板凳,我们便开始了采访工作。令人惊叹的是,老人十分自然地向我们陈述了他们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场景。郭榜金老人事无巨细地向我们讲述了修渠过程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说到激动处还在地上比划着当时的施工动作。当问及有没有什么比较以及深刻的事情时,老人这样说:“你要真说细节,那就很多很多典型事。有的是刚结了婚,前三天结了婚,新婚夫妇全部上红旗渠,新婚夫妇啊,都上红旗渠了。到到上面之后,都是和民工一样的劳动。有的一家三口、四口都有人。他爹、他娘、他的兄弟姊妹全家齐上阵,一起修筑这道渠。”可见为了修渠,林县人民付出了多大的毅力和坚持。而在修渠途中不幸的意外事故数不胜数,更不乏伤心事。但即便这样,也没有能够阻挡住修渠人坚定不移的步伐,立誓把这河山重安排!
当念起“清水高山流,渠到满山头,吃上自来水。原来河里没有水,你看现在都有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不修成红旗渠以后不回家。”“要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把光岭秃山头改成渠到满山头。”等顺口溜和口号时,老人家明显情绪激动,语气中更坚定了几分。而当我们又问及修渠时的领导干部怎么样,他更慷慨激昂地奋进说“领导?领导当时,领导方面,捏诺时是干部跟民工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不像干部的样子,干部就是上工在前,下工在后。”说着说着便又回忆起毛泽东同志,他深色凝重了几份,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毛泽东在这方面是爱人民的,他跟人民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解决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要提起卓来说,毛泽东来说,在他们心海中还是有沉沉的感情。提起毛泽东,自然这个眼泪就下来了。
追昔抚今,铭记历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意志一直激励着林县人民,不断抗争,不服输的劲头永远茁壮无比。尔等青年一辈必将接力传承红旗渠精神,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姿态而勤劳奋斗不止!
(图为郭榜金老人与寻访成员合影留念 孙亚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