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应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据此,武汉大学育之“毅”理职业教育考察队调研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职教培训平台——浙江农民大学以探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意义;
2023年1月5日,由三名实践队同学李帛睿、把硕、刘泽鹏前往浙江农民大学主校区——浙江农林大学进行实地调研,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李院长、赵老师和肖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三位老师和实践队就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浙江农林大学的前身为浙江省的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十余年间实施的分层农民素质培养取得了不少成就,让农民具有了更广泛的技能以及就业方向。于2013年,为整合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建立浙江农民大学这个平台,然后分省市县三级,让地方的院校力量承接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农民培训,做到因地制宜,培训具体内容多为具体专业知识、先进的理论思想、企业家经验以及企业发展方式。

(图为队员们前往浙江农林大学 实践队供图)
李老师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农民大学的建设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要以千万级为概念。项目从 2002 年开始到 2012 年成熟,一共推动逾一千万农民完成劳动力转移。我们抓住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培训以后让他们能找到并适应更多的岗位,进而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为队员们搭建起了宏观的框架。
在具体培训方式上,队员们就农民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培训课程的适配性上提出了诸多的问题,老师们表示在具体实施中,浙江农林大学尝试了多样的培训方式,诸如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结合,课堂授课与实地教学结合,面向整体的培训与面向个体的指导结合。目前学校正在搭建“学分银行”制度。让学员通过农民培训获得的学分可以与成人教育进行衔接,满足农民的学历需求。与此同时,为保证培训质量,行政部门还分层建立了校区考核和学员评价考核方式,有效推动了培训的高质量完成。

(图为浙江农大线上学习平台,实践队供图)
听完李老师的讲述后,实践队与赵老师进一步探讨农民培训对个人、农村地域的实际效果。赵老师表示他们会通过培训给学员们搭建一些平台,让学员们与相关高校的专家建立联系,对标后续跟踪服务。随着十几年来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大家能切实体会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都在明显提高,农村的发展欣欣向荣,国家统计局逐年攀升的数据曲线也记录着这可喜可贺的成果。除此之外,培训内容也从单纯的农业技能培训转向包含产业经营理念和乡村规划设计的多元化培训,为培养作为乡村振兴主心骨的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除了乡村振兴,农民培训还承担了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的劳动工人的作用,为城乡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法,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在走访完浙江农林大学后,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前往地级市的农民学院和典型农村进行调研,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探求农民培训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农民培训的对象与方式是多样化的,要想使得培训落到实处,需要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调查。
下一步,实践队员们将对省级培训的学员们进行线上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希望借此探寻农民培训的要点和难点。对于职业教育意义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但一切都已经在路上。


(图为实践队员和院长在会后合影,实践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