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曾洁)为实现“弘扬传播儒家文化,继承保护家乡文化“两条线举措。2022年1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杏坛春雨入乡土,犁牛勤耕承乡髓”调研实践队部分成员来到四川省雅安市川剧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放宣传单、随机路人访谈等方式更深入地让儒家文化“仁”基因流淌在民族血脉中,凝结在人民记忆里,悦动于生活实践中,推动川剧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为更好的了解大众对儒家文化的整体认同感、关注度;分析真正用行动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大众占比;了解大众对儒家文化传播途径的需求有哪些,对儒家文化的感悟是否存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且为了寻找到儒家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共生性;寻找儒家文化已潜移默化深入当地家乡文化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调研实践队确立1月3号实践主题为宣传儒家“仁”思想,保护家乡戏剧文化。实现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也要对当地家乡文化给予继承与保护。为此,调研实践队拓宽“文化+”的平台,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在1月3号上午,四川省队员们通过对随机路人访谈,调查问卷的发放。发现民众很少用行动接受儒家文化教育,践行儒家文化精神传统,大多数仍是口头形式化的传承,行动跟不上思想。大众对儒家文化传播途径的需求多样化,而其获取途径倾向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儒家文化的感悟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些民众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虽然大部分民众普遍认同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但是真正用行动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只占少数。大众认同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却没有很好地传承儒家精神。据此,实践队队员们调研与宣传推广相结合,为大众普及儒家文化中“仁”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性。首先,“仁”的核心思想便是“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爱人”就是“泛爱众”,要爱一切人。因此,孔子的“爱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仁虽然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但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别地给予同等程度的爱,而是要有主次、先后、轻重、厚薄之分。一般来说,血缘关系越近,“亲”和“爱”的程度就越强;反之,血缘关系越远,“亲”和“爱”的程度就越弱,这是“爱有差等”的原则。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经常发生骨肉相争、兄弟相残乃至父杀子、子弑父等乱伦事件。在春秋末年社会大动乱的背景下,要安定社会,不能不整顿社会伦理关系,而整顿社会伦理关系,必须先整顿最重要、最基本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孔子也把孝悌作为做人的首要内容。如三年之丧,在孔子看来,三年之丧的依据不是对祖先灵魂的畏惧或者祈求,而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怀念,幼儿三年方可脱离父母之怀,因此才要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仁者爱人”是博爱的精神,但博爱不是无原则的什么都爱,在孔子那里还表现出以人为原则的“能恶人”。仁者心底无私,秉诸公里人道能够辨别是非,因此仁者不仅拥有高尚的德性,而且还具备洞察他人的智慧。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践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是在践行仁道。实践队队员宣讲时用故事带入场景,用视频增加乐趣,教小朋友们写、读论语中仁的句子。使广大民众有故事可述、有知识可讲,从而更好的拓宽儒学文化传播度。

为实现继承保护家乡文化,1月3号下午,调研实践队部分成员来到四川省雅安市川剧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调研,走进博物馆,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套打让人立马提起精神,一座古色古香、悬挂着“戏比天大”牌匾的门楼映入眼帘。穿过门楼来到博物馆展览区域,30多套精美的川剧戏服在展柜中一一排开,气势非凡。戏曲服装不单美观,还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川剧也不例外。例如,川剧服装“硬靠”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3块可移作他用:穿蟒袍或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展厅内有3座独立展台,珍藏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晶蓝宝石头面、水晶红宝石头面以及两块象牙朝笏。朝笏是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川剧鼎盛时期,有实力的剧团往往不惜重金置办行头,使得“关联产业”一并发展,一些手工艺人专以制作服装、道具等为生。参观完毕,实践队队员在博物馆周围对路人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群众仅仅把川剧当成消遣的工具,却忽视了它本身文化交流价值。因此实践队队员给民众观看川剧剧目《宋襄之仁》。一方面对川剧文化进行讲解,使群众更深入了解自己家乡川剧文化。另一方面选取主题思想为“仁”的剧目,对剧中“仁”的体现进行分析,加强大众对儒家文化“仁”的理解。最后也总结得出:虽然宋襄公因仁孝而闻名天下,但是也因仁义败在楚国之下,错失春秋霸主之位。宋襄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仁孝用在对的人身上是善,用在敌人身上就是恶,所以学习宋襄公的仁义之时也要记住宋襄公对敌人仁义而不得善终的教训。

通过一天的宣传儒家“仁”思想,保护家乡川剧文化。队员曾洁总结到:“仁”是中国文化由外向内的反省和自觉最终又回归到自我道德上的自我内省精神上的塑造和完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弘扬自爱自敬为核心的修己之学,以仁为己任,切实加强道德修养。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积极做好家乡文化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