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儿童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
“星火传递,携梦同行”社会实践队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与众多小朋友共同学习泸州油纸伞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泸州油纸伞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实践队员在当地了解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实践收获、感悟及时总结,与团队成员共享。
学习文化历史,赓续传统文化。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据清
光绪八年壬午即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40 年代晚期至50 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时期,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大红伞做雨具。我国著名的
开国元帅朱德、
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过,对泸州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情况,当时泸州军区还订购了10把油纸伞送给了他。
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曾在泸州下达50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真实的物品见证了曾经的红色岁月,将抗美援朝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展示方式展现在后人面前。
了解完油纸伞的历史,实践队员和小朋友一同观看志愿者展示的生肖画与扎染技术后,开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油纸伞。

图为实践队员和小朋友们一起绘制伞面。
在这期间,实践队员得知,如今在大街小巷,我们都已难寻觅油纸伞的芳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油纸伞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国内传统油纸伞厂仅存泸州分水油纸伞厂。泸州分水“六福”油纸伞因此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由于尼龙折叠伞的兴起,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分水油纸伞厂,即使今天已经名扬天下,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她仍然有存在许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保护与传承“非遗”能否成为全民共识及各级政府决策的依据,关键在于对“非遗”保护安国固本战略意义的认识是否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游戏规则被放大,以“三俗”为标识的泛娱乐化倾向已在解构甚至妖魔化传统的人格观念和道德信仰,物欲的泛滥正像肆虐的毒菌一样侵蚀着我们的文化之躯。重新认定和弘扬泸州分水油纸伞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彰显贯穿其中的浩然正气、人格风范和启民益智的教化功能,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必要手段。
只有从强国固本,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维护和传承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重新体认和发扬传统油纸伞的精神和人文内涵,才能跳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虚假“政绩”的迷障。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对保护和传承油纸伞文化遗产报以高度热情,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方略和举措,打开民族油纸伞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良性运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