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听说过,也没看到过这些东西。平时没时间看,新闻上也没有,我们不了解,这些问题我们也没办法回答。这个东西我们在电视上都看不到,都不了解,宣传都不到位。”当实践队成员问起英山缠花时,很多居民都这样回答,原本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居民的了解程度却异常的低。
8月11日至8月16日,湖北医药学院“指绕绽芳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开展了关于英山缠花的普及度的调查。在6天的时间里,实践队的3名队员分别在英山县县城和各处乡镇进行了走访调研,却发现英山缠花在本地的民众普及度并不理想,很多民众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英山县有一个名叫“英山缠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最艰难是第一天。我们第一天去了县城,最后调研情况非常不理想,甚至完全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线下活动小分队队长何畅无奈地说,“我们没有想到情况会这么差。我们第一次做走访调研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大家满心都是雄心壮志,但是显瘦给了我们狠狠一拳。现在天气太热,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找不到目标对象;即使找到了,很多时候在听说要问问题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拒绝,这是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在我们第一天开始活动的时候给我们的打击很大。”
“我没听过这个东西,但是经过介绍我觉得这个可以发扬,既然是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本地的特色,政府应该要大力支持,很可惜我没有看见过真实的缠花产品,感觉它肯定会比图片上看着好看得多!”一位被采访者感叹,“本地人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没见过,说出去别人都不相信。”这样的感叹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听过很多次,每一次听到这样的感叹心中满满的都是遗憾,也是对她们继续坚持宣传缠花的激励,未来她们会继续吸取新兴的力量进一步宣传英山缠花。
线下活动小分队队长何畅向大家介绍制作缠花最主要的就是一个“缠”字,把一根蚕丝线分成两股,将准备好的纸模与细铜丝粘和,再将四股蚕丝线品行缠到纸模上。缠花制作很好上手,一些基本的纸模就能制作出很多不一样的作品。做缠花最主要的就是需要耐心,静下心来慢慢制作。制作一个缠花快则几天,慢则几个月。它可以做小的配饰,也可以做大的凤冠,它的表现力很强,因为蚕丝线的光泽感,一个好的缠花产品往往能以假乱真。
“在我们自己亲自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乐趣,当你沉静下来只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的,只能感觉到丝线在手指尖缠绕。成品完成后或许是一朵花,或许是一个小蝴蝶,或许是一只蜻蜓,就好像用丝线在手中创造了一个生命。”线下活动小分队队长何畅说,“这种感觉不是说一说就可以让人体会到的,我们也进行了入户宣传,亲自教感兴趣的人学习制作缠花。”
“做这个很需要耐心,纸模只有那么一点,设计过后就变成了一朵花,还是很奇妙。以前没有听说过,现在自己学习制作了才知道它的奇妙,之前都是纸上谈兵。难还是有一些难的,在绕线的过程中要保证四股线是平行的才会好看,如果控制不好还会让‘露白’,线会在纸模上滑动,滑动之后白色的纸模底就会露出来,这个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大的问题。”一位对缠花感兴趣的阿姨在学习后感叹。
团队成员沈晨说:“我们在教的时候也很忐忑,害怕自己教不好,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只是恰巧对它很感兴趣所以自己在网络上找教程学习过,所以我们还是很害怕自己教不好或者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还好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无论如何,我们都把它宣传出去了。我们乐观一点,一传十,十传百,或许知道缠花的就越来越多了。”
“希望这次的社会实践能让大家学到一些待人处事的方式,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待人接物,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让大家在不断的宣传和讲解中更多的了解英山缠花,学习一些专业之外的能培养情操的技能。最后希望英山缠花有更好的发展,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知道英山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