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汕头—承阳调研成果分享

2022年8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阳服务队调研组再度奔赴汕头进行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以汕头市金平区为例,以探讨居民对地域文化的情感感知作为切入点,结合调查居民的日常行为,重点研究汕头市人民社会生活及地名、地域文化感知与认同等的影响,为更好地发挥本土优势资源、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影响力、引导居民及游客对于汕头地域文化正向情感认同提供建议。
 
《地方感视角下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地名活化研究》
作者:吴毅、李璇
项目简介
传统地名是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记忆,地名活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标志,其地名主要与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历史事件与经济和行业相关。本文以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金平区志》等文献梳理了街区的地名及相关历史文化,然后基于地方感理论,通过对130份问卷、24次访谈、345份网络游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民众对地名文化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状况。最后,基于不同民众地方感特征及生成机制不同,分别从本土民众与外地游客视角提出地名规划工作中的地名活化建议。本研究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及地名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地名规划理论与情感地理学为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与活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①长住居民多因生活经历产生地方感,外地游客多因文化特色产生地方感。②小公园的地名文化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也增强了汕头人的文化自信。③居住地越远,在街区时间越少,地方感尤其是地方依恋越低。④小公园曾经的由盛转衰令许多原住居民的地方认同降低,但老地名仍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记忆。
对于地名的活化,建议:①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举办地名文化活动提升集体认同感与保护意识。②深耕地名社会价值,通过记忆分享栏、旧物展览、场景再现等展现居民情感记忆。③发掘地名旅游价值,推进地名标识设计与文创产品供给。④线上专栏与线下标识结合,完善地名文化介绍。
 
《关于青年对潮汕宗祠认同感研究——以汕头市金平区为例》
作者:王秀云、郭小漫
项目简介
宗祠是纪念祖先、承载信仰的场所,是道德教育的基地,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城市化和后疫情背景下,大量青年外出工作、求学,宗祠成了他们记忆中家乡独有的文化场所。伴随着疫情下政府部门的管控,宗祠举办的活动急剧减少,青年与宗祠联系更加疏远。在此背景下,研究青年对宗祠的文化认同感,探讨宗祠文化发展的弊病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汕头市金平区三大宗祠为例,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和城市化背景,通过112份问卷、多次15~45分钟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了宗祠的空间区位及使用现状,同时从情感意义、行为参与、物质环境认知三个维度探究了青年群体对现阶段潮汕宗祠的认同感以及影响其认同感的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空间活化角度入手,为提高青年群体对宗祠的可持续性认同感提出了建议。本研究使用环境行为学理论解析了青少年的宗祠文化认同感,为当代语境下宗祠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①汕头市金平区的宗祠近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更新,但受城市化及疫情的影响,总体使用率较低。②青年群体对潮汕宗祠的认同感不高,对宗祠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较低。③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受宗祠功能、举办活动的频率及内容、传统观念、自身去往宗祠的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其认同感的偏低多受其功能的影响,因而该群体对丰富宗祠功能的支持度与兴趣度较高。
故本项目从宗祠空间活化入手,建议①丰富文化展示传承功能,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开展文化传承保护活动,②丰富文化服务功能,将空余空间打造为现代化书屋③丰富商业经营功能,构建出以数字 IP 为核心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基于推拉理论红色旅游动机研究——以汕头市为例》
作者:温莉婷、胡咏欣
项目简介
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中重要的增长点。作为传统的革命老区,汕头市的红色因素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为了更加了解并满足汕头市红色参与者的旅游需求,本次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117份有效问卷,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汕头市红色旅游动机展开分析,得出红色旅游的推力与拉力因子及其动机影响因素,进而为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建言献策。本次研究从旅客情感行为出发、结合推拉理论对游客动机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为红色旅游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结论与建议
①红色旅游推力动机包含休闲与交际、求知与体验、从众动机三个因子,拉力动机包含景区环境,景区特色,附加因子三个因子。②性别对了红色旅游动机无显著影响,而不同受教育程度与不同年龄群体在红色旅游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红色旅游的建议:①注重打造红色旅游地的氛围,提高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着重打造特色红色品牌 ③结合现代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旅传播力
 
《亚青会背景下汕头青年体育参与和情感变化研究》
作者:赵崇伟、黄锦榆、黄钟伟
项目简介
汕头市作为第三届亚青会的原定举办城市,近年来为响应赛事号召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进行了更新改造,并对赛事活动开展大量宣传,但亚青会最终取消,其建设及宣传成果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成效引发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92份详细问卷、20份访谈,从时空角度分析汕头青年群体体育参与的行为特征,并结合运动承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深度调研青年对待体育参与的情感,探究赛事建设前后体育情感的变化,旨在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优化及提升青年体育参与的积极态度提供建议,期望能提升亚青会体育精神,引导青年群体从内心情感上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并将体育融入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结论与建议
在青年群体体育参与情感变化方面,公共体育需求、运动乐趣等六大维度在亚青会建设前后均值均有增加,表明亚青会建设对汕头青年群体体育的参与有着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但亚青会建设前后情感差异并不明显,表明亚青会前期建设及宣传的成果可能仅浮于表面,并未真正落实到让青年群体提升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与行为投入。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①体育相关部门在体育空间建设中紧扣市民所需,更广泛地传播亚青体育精神,将其融入到市民生活当中;②广大青年应充分活用好亚青会建设下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加强体育锻炼;③青年也应充分传承好亚青体育精神,以积极的行动参与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领悟体育的魄力,提升汕头市体育之城的地域特色。
 
《基于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汕头市金平区为例》
作者:麦卓琳、招建聪、吴梦迪
项目简介
土地利用是人类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而城市更新作为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其更新过程中剧烈的人类活动必将会给城市景观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金平区是响应“两带一区一中心”的科学规划的关键区域,在积极争取汕头市“三大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注重和加快城市中心及中心城区西北部发展。因此,本文通过遥感解译2005、2010、2015、2020年金平区的遥感影像图分别得到其土地利用类型,并计算2005-2010、2010-2015、2015-2020每5年及2005-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呈现金平区近15年的变化现象。近15年金平区的发展呈现出合理的转变过程并大体符合城市更新进程中对不同功能区优化升级改造的要求,对未来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实践基础。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
①研究得到金平区在2005-2010年交通用地的变化最大、2010年-2015年居住用地总变化量最大、2015-2020年工业用地总变化量最大。
②金平区从早期为满足当地居民的交通、居住需求而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逐渐转变为注重环境发展与整体城市定位的优化而非大力开发。
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以定量说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揭示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特征,从而更好的了解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变化有一个较直观的感知。由此可知政府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进行改造需要兼顾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城市更新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语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中,承阳服务队调研组再次结合自身专业技能,探索汕头的城市人文情况,更加深化了对汕头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发展状况的了解。这个夏天,成员们体验了老城的风土人情,锻炼了调研与合作能力,也期望本次的成果能为汕头居民地域文化感知与认同贡献一份力量。
时间:2022-08-29 作者:承阳服务队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阳服务队 关注:
  • 四川学子三下乡: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 西外学子三下乡:赴旧时路,开崭新局
  •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花生糖队暑期“三下乡”活动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