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兴乡村,精育新农
——阡陌新炬团队赴山东省威海市开展实践活动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月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阡陌新炬”暑期实践团队到山东省威海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10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对威海市农广校王科长进行深度访谈。

图一:团队成员与两位老师合影 图二:团队成员与王科长进行访谈
近年来,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培训体系日益完善。
王科长表示,近年来威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实施多维培训模式,通过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线上学习等五类课程,结合多维对象、专题、师资等培育方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近三年共培训出1029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在针对区域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培育策略方面,文登区重点培育西洋参、丑梨产业人才,乳山市侧重大姜、大花生和苹果产业,荣成市则聚焦小麦、玉米等粮油作物。
下午,为进一步了解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效,团队对威海乳山市农广校戴璐校长进行了深度的访谈。戴校长介绍,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以粮油单产提升为主导,占比超过60%,主要通过组织学员实地观摩粮油基地、社会化服务基地等方式开展。
图三:团队成员与戴校长进行线上访谈
同时,乳山市农业农村局自2021年起打造“政务新媒体+助农”模式,通过“乳山市农业农村局助农平台”政务号助销农特产品。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营销成本,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下一步,乳山市农广校将继续优化培训机制,借鉴临沂等电商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入实操性课程,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
7月11日上午,团队成员主要就“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问题”对文登区农业农村局孙校长进行了学习访谈。
图四:团队成员与孙校长进行访谈
文登区坚持政策文本导向,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以职称评定和“师傅带徒”为抓手,与高等院校、科研所等协同合作,共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智慧力量。作为全威海市较早进行农民职称评定的试点地,其职称评定设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类,主要重能力实绩,其中,头雁领航、示范带动效果显著。孙校长指出,“于进海、王文水、吕海泓三位正高级职业农民,有很强的带动力,同时他们都是很执着的人,在这个行业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不管对与错,他们有极强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下午,为进一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团队一同来到泽头镇千千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于进海开展了深度的访谈学习,并参观了该地的农机室和实训教室。

图五:团队成员与于老师合影 图六:团队成员与于老师进行访谈 于老师深耕农田二十余载,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参与各类培育项目,带着生产难题去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此,于老师总结得出,“新装备、新技术、新种子的结合,才是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在技术推广方面,其合作社已成为职业农民培训学校,通过“免费讲座+微信群指导”累计培训农民超300场,实现农户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在农民培育方面,其开放自有农机供农户使用,让群众在直观感受产量提升中主动学习;在返乡青年方面,老师坚持倾囊相授,助力解决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后继无人”问题;在职称评定体系方面,老师建议现有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提高获评者待遇,推动其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随后,通过实地入户走访与问卷调查,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到当地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情况。团队成员着重把握参访者的真切感受,针对可行性高且具有实效性的建议进行细致梳理,从真实反馈中提炼有价值的见解。
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分为两组分别到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荣成市虎山镇开展实践调研。第一小组成员聚焦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实践,对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杜科长进行了学习访谈。
图八:团队成员与杜科长合影 图九:团队成员与杜科长进行访谈
临港区自2017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次,实现特色经济作物从业者全覆盖。其核心模式体现为三大亮点:全产业链覆盖,政企校联动赋能,国际化技术引路。
杜科长指出,下一步将完善三大体系:政策优化突出需求导向,通过土地流转优惠与创业补贴精准匹配产业需求;资源整合深化“政企校”联动,复制“田间课堂+云平台”混合模式;考核革新更加灵活,以增收实效取代任务量考核。针对高校协作的合作需求,杜科长特别提到推动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开发课程的建议,“促进培育成效的过程中高校也时刻了解了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改善高校教育脱节与过时的困境”。
随后,杜科长带领团队成员实地参观威海鸿树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示范基地。两家企业依托智慧农业场景与标准化产业链,为农民培育提供实训基地与技术师资,推动“田间课堂”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图十:团队成员参观樱桃聚缘公司
同一时间,第二小组成员于荣成市虎山镇对新型职业农民吕海泓进行了交流访谈。他在访谈中表示,转型农业不仅是人生的重新选择,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吕老师通过推动无性繁殖、旱地覆盖等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当地亩产提高50%以上,品质提升超30%,真正实现了科技富农。同时,他积极构建“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携手科研单位推动技术落地,并借助农科驿站为农户提供培训与支持。吕海泓认为,唯有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与社会认可,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图十一:团队成员与吕老师进行访谈 7月14日上午,为深入了解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成效和具体实践模式,团队对威海鸿树林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专家进行了深度的访谈。
图十二:团队成员与王专家进行线上访谈
王专家作为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大师,首创“无偿培训+短视频矩阵”技术推广体系,年发布樱桃栽培指导视频200余条,覆盖800余农户,显著降低技术门槛;依托鸿树林实训基地,他演示智能手机精准管控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一人一机管理21个大棚”,节水40%、增产30%,实证智慧农业落地可行性;同时构建“学员-讲师-能手”闭环培养路径,成功培育20余名市级技术骨干,形成技术反哺产业链的乡土人才振兴样板,直接推动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本团队掌握了大量有关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资料,为后续整理分析调研成果、总结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思考培育优化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本团队的实践调研,能够助力威海市打造一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