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大连海事大学学子 王铭熠)为深入挖掘楚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近日,大连海事大学暑期三下乡“古意新声”实践团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屈原祠周边中小学及木兰村,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专家开展系列楚文化传播活动。实践团以楚文化花纹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剪纸体验、田野访谈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寻楚文化在乡村的活态传承。
“同学们看,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菱形花纹历经千年依然清晰,这是古人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在屈原祠附近的一所小学教室里,大连海事大学实践团成员汪同学手持文物图片,向30余名小学生讲解楚文化中的经典纹样。随后,实践团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楚文化花纹图鉴,涵盖青铜器上的蟠螭纹、漆器上的云雷纹、丝织品上的凤鸟纹等20余种典型纹样,配合湖北省博物馆提供的数字拓片资源,让抽象的花纹变得直观可感。
课堂核心环节聚焦“花纹剪纸”实践。实践团成员将复杂的楚文化花纹简化为适合儿童操作的剪纸模板,分步骤演示剪制技巧。“凤鸟是楚文化中的吉祥符号,大家剪的时候要注意翅膀的弧度,像这样先折再剪……”志愿者王同学一边示范,一边巡回指导。三年级学生张艺涵拿着自己剪的凤鸟纹剪纸兴奋地说:“原来古代的花纹这么好看,我要把它贴在书包上。”
图1 实践队向木兰村的孩子们介绍楚文化(王铭熠供图)
在理论讲解之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楚文化花纹剪纸”实践活动。提前准备好的剪纸模板上,有简化后的云雷纹、凤鸟纹等图案。孩子们拿起剪刀,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裁剪着。“我要剪一个凤鸟纹,送给妈妈!”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兴奋地说。不一会儿,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楚文化花纹剪纸作品陆续完成,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将楚文化花纹与剪纸相结合,既能让孩子们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楚文化的理解。”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介绍道。活动结束后,团队还向学校捐赠了楚文化科普书籍和剪纸工具,希望能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支持。
图2 孩子与他的剪纸作品(宋竟博供图)
离开校园后,实践团前往木兰村,走访村中老人,探寻楚文化花纹在民间的传承轨迹。今年78岁的村民刘婆婆是当地有名的手工布鞋艺人,她的布鞋鞋面上常绣有变形凤纹和缠枝纹。“这花纹是我婆婆教我的,说是‘压邪避灾’的,以前姑娘出嫁都要做几双带花纹的鞋。”刘婆婆拿出珍藏的旧布鞋,鞋面上的纹样虽经磨损,但仍能看出与楚墓出土的丝织品纹样的相似之处。
65岁的村民周大爷则回忆起年轻时盖房子的经历:“老屋的门楣上刻过‘回字纹’,木匠说这是‘富贵不断头’,跟祠堂里的老物件花纹差不多。”周大爷表示,村里的老家具、老绣品上常有类似花纹,但年轻人大多不知其来历。实践团成员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民间纹样,并与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纹样进行比对,发现多处纹样存在传承关联。
此次木兰村访谈共记录民间纹样36种,收集口述资料1.2万字。实践团成员赵同学说:“老人们讲述的不仅是花纹,更是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这些活态传承的细节,比书本记载更生动。”据悉,实践团将整理访谈内容,形成《楚文化民间纹样传承报告》,为地方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图3 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交谈(高轩纶供图)
此次大连海事大学开展楚文化“三下乡”活动,通过“研学+实践+传播”的模式,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楚文化传承的使者。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探索更多元的文化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