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暑假期间,由杭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带队的“莲盟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最美乡村”环溪村开展实践调研。此次实践通过参观村史馆、探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问卷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重点考察环溪村如何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寻根古村村史:在莲文化中读懂乡村振兴密码。环溪村村史馆是此行的第一站。展馆内,从明代安澜桥的复原模型到当代莲产业成果展示,生动演绎着这个“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蜕变历程。在村史馆,团队成员在村主任周忠莲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她介绍:环溪村全村共658户2098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8万元,人均49800元。自2013年起,环溪村开始种植荷花,不仅打造了荷塘景观,更从台湾引进九品香莲,开发出莲子酒、莲藕粉等系列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莲、品莲,朵朵“经济莲”铺就了村民的共富之路。环溪村的发展振兴正是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大力推进环溪生态文化建设,让沉睡的“清莲文化”焕发新生,形成以“莲”为媒的文化产业布局,将传统文化、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书写了乡村振兴的伟大篇章。


解码治理创新:1+2+5X“五合集治”的新格局。在环溪村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个立体化的乡村治理模式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周主任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环溪村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旨在实现“本土社群+社区+第三方社会组织”之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治理有效。当前,环溪村通过党组织领导,依托服务中心、商会、爱莲书社、卫生室、创业服务社等多个社会组织,构建了一个创新综合型、功能复合型的现代新型服务空间,形成了1+2+5X“五合集治”新模式,助力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服务创新,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多元共治的创新性有效性实践。村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对全村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按照“便民、高效”的要求,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群众“找人难,难找人,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在这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组织,真正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提供了诸多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在服务村民、推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访广调:用倾听感知治理效度。团队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村庄进行双轨调研。深度访谈环节,团队先后对话了环溪村村主任周忠莲、村党总支委员叶全松、商会秘书长周喜平、卫生室医生周小军,就环溪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并发挥作用开展了专题访谈。周忠莲主任揭秘了环溪村“班长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党建乡村发展机制;叶全松委员介绍了环溪村老年协会、环溪儿童之家、环溪退役军人服务站等便民利民组织,还就老年协会“银龄互助”模式下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暖心实践进行分享;周喜平秘书长通过电话重点介绍了环溪村商会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工作;周小军医生分享了基层医疗服务情况。环溪村社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扎根民生需求,从养老助幼到医疗便民,从产业帮扶到纠纷调解,始终把“为老百姓服务”刻在实处。在深度访谈之后,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乡村工作的复杂与困难,纷纷对社会组织成员服务基层、从事非营利性、公益性活动表示钦佩,并结合自身专业表示愿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问卷调查环节,队员们开展实地走访,走进百姓家中,走入乡间小路,聆听百姓心声。通过村民对社会组织的反馈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乡村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以期聚焦村民实际需求,提升治理效果。大部分村民对于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予以高度肯定,但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部分村民提到环溪村存在基础设施待更新、自来水受污;卫生室只有一名医生导致看病排队难、商会面临资金不足不稳定的问题。村民们积极建言献策,为社会组织更好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效能提出诸多建议。这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其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久久为功。


环溪村的成功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将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莲育廉的德育传统孕育出“五合集治”模式,爱莲书社、商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宗族凝聚力、催生了村民自治活力,就连污水处理工程都融入了鹅卵石砌筑的乡土美学。这种多元协同共治的实践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从初来乍到时的生疏和处处碰壁到逐渐取得村民的信任,这是一场大学生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青春与基层的深度对话。虽然环溪之行已经结束,但乡村振兴仍在持续推进中。环溪村的蜕变只是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一个缩影,未来必将有更多乡村焕发新生。团队成员们表示:“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环溪村的现在,更是千万乡村的未来!”全体队员将带着这份期待继续前行,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投身乡村建设,为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贡献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