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热烈氛围里,南京与常州两座饱含文化底蕴的城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山海寄情”沉浸式采风行动正式拉开帷幕,采风团成员们背负着探索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使命,穿梭于历史古迹的沧桑纹理、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以及生态乡村的蓬勃生机之间,以脚步为尺丈量文化脉络,用实践为笔书写传承新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中,探寻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共生共荣的密钥。
南京:历史厚土中的文化解码
中山陵:建筑里的精神传承
踏入中山陵,采风团成员瞬间被这片融合中西建筑美学的空间所震撼。层层递进的台阶,如同历史的阶梯,引领着人们向上、向前,去探寻那段厚重的过往。“天下为公”的匾额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里冰冷的文字,此刻变得鲜活而生动,仿佛能看到先生为了理想奔走的身影,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载体,每一步台阶都在诉说着对理想的坚守与追求。这种精神传承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价值坐标:“天下为公”的理念至今仍启示着我们追求公平正义,先生“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更激励着青年在理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文化传承在此刻化作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让历史中的力量成为滋养当下的养分。
南京博物院:跨越千年的对话
南京博物院之行,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历史馆内,六朝青瓷静静陈列,那细腻的纹路,仿佛是古人用时光描绘的密码,诉说着当时的审美与技艺;特展馆中,云锦织物散发着璀璨光泽,黄雨萱举着相机,眼睛里满是震撼,她不停记录着云锦的每一处细节,感慨道:“这哪里是织物,分明是古人留在时光里的艺术瑰宝,每一丝金线的流转,都藏着传统工艺的温度。”这些珍贵文物,成为了解码古人审美与技艺的“密码”,成员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与千年前的工匠、艺术家“对话”,理解着文化传承的根基。而这种“对话”的本质,是让民族智慧得以延续:青瓷的釉色里藏着古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云锦的织造技艺中凝结着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传承这些,不仅是为了留住技艺,更是为了让当代人从历史中汲取创新的底气——正如云锦的“通经断纬”技法,至今仍能为现代面料设计提供跨界灵感。
六朝博物馆:复原历史场景
走进六朝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前的时光之门。复原的建康城街道场景,生动直观地呈现出当时南京的商贸繁华。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街边店铺错落有致,从建筑布局的精巧构思,到市井生活的细节还原,这种具象呈现的意义,在于为城市筑牢文化记忆的基石。一座城市的独特性,正源于其不可复制的历史脉络——六朝的商贸繁华启示着当代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而建筑细节中的文化融合痕迹,更提醒着我们:传承不是封闭的守旧,而是在历史积淀中汲取包容与创新的力量,让城市文化在代际传递中不断生长。
常州:江南雅韵里的传承实践
青果巷:名士故居的文化回响
青果巷的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串联起唐荆川、赵元任等文化名人的故居。踏上这条古巷,仿佛能感受到文化名人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在赵元任故居,成员们聆听着方言录音,那软糯的常州话,像是一首轻柔的歌,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成员们穿梭于故居的庭院、书房,探寻着文化名人的创作灵感源泉,感受着他们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明白文化传承需要传承这些名人的精神与文化脉络。而这些“日常场景”中的传承,恰恰是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其中的名人精神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参照。
常州博物馆:历史与自然共辉映
在参观“龙腾中吴”展厅时,我们特意驻足于春秋时期的青釉原始瓷鼎前。纹饰间的云雷纹仿佛仍在流转,讲解员说这是常州地区最早的瓷器之一,胎质细密却带着古朴的粗粝感,让黄雨萱想起课本里“吴越青瓷”的记载,原来历史真的能在指尖可触的文物上鲜活起来。
转过展柜,明代的戗金漆奁更是惊艳。朱红漆地上用金箔勾勒的缠枝莲纹,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细密的针脚里藏着古代工匠的巧思。旁边的清代青花山水纹瓶,笔触灵动如江南烟雨,瓶身上的常州城郭剪影,竟与现在的古运河沿岸有几分重合。
谢稚柳艺术馆里,那幅《竹雀图》让我驻足良久。墨竹的苍劲与雀鸟的灵动形成奇妙呼应,题跋里的小字透着文人风骨。听志愿者说,谢老晚年仍坚持临摹古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让我深受触动。
收笔:以实践为笔,书写传承新章
实践中的感悟与收获
实践进程过半,采风团的行囊早已满载而归。3000余张照片,定格了历史建筑的沧桑之美、生态乡村的蓬勃之美;20多段视频,记录着非遗传承的细腻过程、产业融合的生动场景;文创设计草图上,六朝瓦当、恐龙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初现创新雏形。从历史古迹的文化解码,到非遗工坊的匠心触摸,再到乡村产业的融合探索,成员们一步一个脚印,理解着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居姝宇感慨地说:“以前觉得文化传承很抽象,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走过的街道上,在非遗师傅指尖的技艺里,在乡村产业变迁的故事中,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
后续规划与愿景
对于后续工作,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将整理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海量数据,深入分析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与潜在问题,完成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融合的调研报告。成员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项目是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融合的案例。该项目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构建“乡村+”产业链,培育生态茶产业、打造民宿群,带动茶叶销售、游客接待及村民收入增长,还入选生态环境部相关参考案例。但该项目还有一定的潜在问题。茶文化挖掘深度不足,难让游客形成强感知;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独特体验项目;大量游客或对当地生态造成压力,如垃圾处理、生态承载力等面临挑战。
此外,大家结合实践中获取的灵感,进一步完善文创设计,将南京、常州的文化元素,如六朝文化符号、非遗技艺、乡村生态特色等,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让文化以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活”在当下。大家通过调研得知,文化传承是可以通过历史古迹、非遗技艺、名人精神等具象载体实现,与生态产业融合能形成共生模式,但同时也发现了有些项目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产品同质化、生态压力等问题。小组成员陆涵认为,文化传承需结合现代生活,通过创新设计等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平衡文化深度、产品独特性与生态保护,才可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成员们希望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创新的实践,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传承桥梁。他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在新时代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年轻人愿意了解、愿意参与。未来,大家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创新为墨,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传承故事,让文化的“山海”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传承的“情”跨越时空,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文化传承与生态产业融合之花,在实践的滋养下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