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綦江非遗,传承中华文脉——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卢思宇
  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赴安稳镇、赶水镇开展文脉传承活动,实践团深入綦江腹地,用青春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之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团队成员深入当地非遗工坊、传统企业和文化遗址,聚焦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安稳镇作为綦江区南部与贵州接壤的苗汉杂居地区,承载着僚人文化、伏羊美食等多重文化基因。
图为传承人熊俊向团队成员介绍东溪腐乳 肖婷摄
  寻味东溪腐乳,探访舌尖上的非遗,走进重庆綦江东溪酿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团队成员目睹了百年腐乳的制作奥秘,在传承人熊俊的介绍下了解豆腐发酵、腌制和装坛工序,制作车间弥漫着特有的醇厚香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到,东溪腐乳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突破,企业坚持不添加油脂和食品防腐剂,采用纯天然原料,制成独立成块、方便携带保存的干豆腐乳。传承人团队介绍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也了解到传统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企业正在探索通过工艺改良和包装升级,让这一地方特色食品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对话木雕艺术,触摸百年匠心,实践团专程探访东溪古镇黄氏木雕工作室,深入考察这项传承百年的雕刻技艺,黄氏木雕自唐代起便与佛教寺庙建筑雕刻结下不解之缘,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在工作室里,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木雕创作的全过程,从设计稿沟通、选材到造型雕刻、修光,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黄氏木雕融合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多种技法,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展现出多层次的复杂内容,作品既传承中国优秀宗教造像精髓,又吸收西方雕塑的写实性,在人物刻画上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黄黄氏木雕工作室 唐敬尧摄
图为熊兴树向团队成员演示苗绣制作技巧  唐敬尧摄
  体验苗绣魅力,感受指尖传承,在赶水镇梅子村苗族聚居地,实践团专程拜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熊兴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苗绣文化探索之旅。走进熊兴树的非遗工坊,一件件精美的苗绣服饰和手工艺品映入眼帘。从八岁开始学习刺绣和蜡染的熊兴树,将这项民族工艺视为一种责任,她向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苗绣的针法技艺和文化内涵。2017年,熊兴树成立了以苗绣、蜡染等手工艺品为主的非遗工坊,向当地妇女传授技术并回收产品。这一模式既传承了民族工艺,又为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苗绣制作过程,感受一针一线背后的匠心,在熊兴树的指导下,大家尝试制作了蕴含吉祥寓意的苗绣香包,领略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氏木雕传承人的合影 唐敬尧摄
  汇聚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实践团在安稳镇的文脉传承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是一次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焕发新生,需要找到保护与创新的平衡点,无论是东溪腐乳的工艺革新、黄氏木雕的艺术创新,还是苗绣技艺的产业化探索,都体现出传承者们与时俱进的智慧。通过文旅融合,传统技艺不仅延续了文化记忆,更成为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