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拾文思源实践队前往四川省开展实践调研,其中,成都组聚焦成都皮影戏、糖油果子、蜀绣、新繁棕编四个非遗项目,对话成都市非遗中心,访谈还原非遗商店,参观四川省非遗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拉孟唐卡博物馆与文殊坊非遗市集,在实践中聆听非遗故事,挖掘非遗传承人与工作者在数字时代做出的创新与探索,展现非遗融入生活的传播新方式。
7月8日上午,成都组成员来到成都市非遗中心,与科技宣传科、非遗研究科、非遗传播科、非遗传承发展科的六位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站在整体的角度了解成都非遗的独特内涵与发展方向,也在工作人员的讲述中深刻体会到非遗工作的意义与价值。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快速发展的当今,非遗也“正青春”,其传承和传播越来越贴近时代和年轻化,非遗工作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实践队成员与成都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7月8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前往成都皮影戏市级传承人叶牧天老师的家中采访,在叶老师的介绍下详细了解了成都皮影戏的起源与艺术特色。如今,叶老师也是非遗进校园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面对牛皮雕刻皮影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他创新性地融入剪纸技艺,简化皮影的制作流程,拉进这项传统技艺与学生的距离。
图:叶牧天老师演示皮影表演方法
图:实践队成员参观文殊坊非遗市集
7月9日下午,实践队成员来到“罗老头专做糖油果子”玉林总店,采访成都糖油果子传承人罗其洪,在传承人的讲述中了解到他钻研这门技艺的故事与他对小吃口感的追求。随着岁月的变迁,承载成都人儿时记忆的糖油果子仍以甜香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市民与游客,传承人也紧随发展,使用测温枪控制油温,也使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技艺与品牌,展现出非遗与时代的接轨。
图:实践队成员与罗其洪老师合影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拜访蜀绣传承人张春瑜的工作室,在采访中详细了解了蜀绣的技法与现代发展模式。张老师聚焦市场需求,设计出胸针、耳钉、手机支架、冰箱贴、电脑包等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享受自由创作的工作环境,也在创新中传承与发扬蜀绣技艺。
图:实践队成员与张春瑜老师交流
7月10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前往成都市非遗博览园,参观四川省非遗馆,全面了解了四川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体会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活态发展过程,也感受到非遗与市民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图:实践队成员参观四川省非遗馆
7月12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来到唐宋美食街的新繁棕编展示摊位,采访省级传承人陈金蓉老师。陈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新繁棕编的历史起源、材料选取、制作技艺与传承方式,并现场制作了蜻蜓等作品展示。身为手艺人,陈老师执着于棕编,在作品创作与课程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与经历,致力于让小学生、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等不同群体由浅入深地学习这门技艺,令人钦佩。
图:陈金蓉老师接受实践队成员采访
7月12日下午,成都组的实践内容以访谈还原非遗商店为尾声。还原非遗专注于非遗传承赋能的公司,从2015年开始聚焦西部乡村女性的经济增收项目,以“项目孵化”的形式对乡村女性进行技艺、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还原非遗已经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孵化模式,正在作为沟通女性手艺人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为女性手艺人提供更多的生存可能性。
图:实践队成员与还原非遗商店店长合影
在成都组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通过走访不同地点、访谈不同对象,深刻感受到传承人的守候与坚持、非遗工作者的努力与奉献以及非遗爱好者的学习与参与。拾文思源实践队也将不忘初心,不断开拓数字赋能非遗的新模式,用自己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文明的星火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