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蚕丝在生产线上流淌,而曾被视作“心病”的缫丝废料,在安徽农业大学学子眼中却成了“宝藏”。七月中旬,该校“壳纤联丝,抗菌创研”实践团深入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在提出创新混纺构想的同时,更将目光聚焦于曾被忽视的生产废料,探索出一条丝素废料高值化利用的绿色路径,为传统丝绸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在人事部李部长的引导下,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许云辉教授带领的6人实践团,深入京九丝绸“选茧—缫丝—织绸”全流程车间。自动缫丝机旁堆积的丝素废料、织机下散落的边角料,特别是李部长那句“废水含丝素,留着没用,处理可惜”的叹息,瞬间点燃了材料学子脑海里的“生物质回收”课题。“这些富含丝素蛋白的废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面膜、医用敷料的优质原料啊!”来自许云辉教授科研组的学生联想到“生物质材料回收”课堂知识,在笔记本上飞快勾勒出“变废为宝”的技术路径。与此同时,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则敏锐捕捉到选茧分拣、面料检测等环节的自动化提升空间,构思着“人机协作优化”方案。

图为实践团参观丝绸生产车间,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王晨晨摄
实践收官日的交流座谈会上,学子们带来了覆盖产业“创新链”与“环保链”的深度思考。他们首先提出核心构想:将具有抗菌等特性的“壳聚糖纤维”与丝绸混纺,以提升面料功能性。更令企业眼前一亮的,是他们针对生产痛点的“绿色方案”:“我们观察到大量丝素废料产生,建议通过生物提取技术实现高值化利用,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创造新收益。”周总经理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废料处理确是我们的痛点,你们的‘高值化利用’思路为废料处理开辟了新方向!”对于学生们观察到的自动化优化点,李部长也深表认同:“保品质、提效率,自动化升级是必由之路。”“材料创新”、“废物高值化”、“智能升级”成为这场校企对话的关键词。

图为实践团与企业领导深入探讨交换思路 王晨晨摄
实践的思考维度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在阜阳华夏丝绸博物馆,古人“废丝制絮”的智慧,与现代学子“废料变资源”的构想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深入阜阳颍州区桑农家中,“盼产业好、环境好”的朴实愿望,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产业升级必须坚守“绿色底线”。“以往觉得科研是实验和论文,现在才懂,能解决产业难题、提升乡亲生活,才是真价值!”团队队长在日志中感慨。短短三天,一份凝聚着“混纺工艺”、“废料高值化利用”技术构想及“自动化优化”建议的3000余字报告诞生,字里行间是对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求索。
“实践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看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是专业的战场。”指导老师许云辉教授表示,团队已决定将“丝素废料高值化利用”与“混纺创新”作为同等重要的课题持续推进,推动高校研究精准服务产业绿色转型。

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及企业领导合影 王晨晨摄
这场短暂的“三下乡”之旅,在青年学子的专业“经纬”中,不仅织入了面料创新的科技之线,更紧密融入了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之责与助力乡村发展的振兴之盼。这趟知行合一的旅程,赋予了他们超越书本的珍贵体悟——科技向善,学以致用,方能织就产业与乡村共荣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