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溯源千年文脉: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港澳台学生实践团探秘福州历史街区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7月3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海闽风,民俗寻根”港澳台学生实践团开启福州民俗文化溯源调研首站行程。8名师生聚焦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先后深入三坊七巷、烟台山两大核心区域,通过实地考察建筑遗存、聆听历史讲解、梳理文献资料等方式,系统探寻福州城市发展脉络与文化基因传承,在古今建筑对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清晨的三坊七巷古意盎然,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实践团首先来到这片福州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展开系统调研。作为福州“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自晋代形成雏形,历经唐、宋、元、明、清演变,完整保留了坊巷纵横的棋盘式格局。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林觉民冰心故居、黄巷小黄楼等标志性建筑,细致观察明清时期建筑的“马鞍形风火墙”“四水归堂”布局及木雕、石雕、灰塑等装饰工艺。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社会结构的物质载体。”在林觉民冰心故居,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里坊制度从“坊墙封闭”到“街巷开放”的演变历程。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建筑的门窗样式、院落布局,结合《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深入理解里坊制度如何规范邻里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以及这种制度对福州商业发展、宗族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来自中国台湾的学刘同学在笔记本上认真绘制建筑结构图,她表示:“通过实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仿佛能看到千年前坊巷间的生活场景,这种立体的历史认知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黄巷小黄楼,实践团对清代文人园林的造园艺术展开专题考察。透过“一丘藏曲折,缓步百回旋”的空间布局,结合“无园不石,无石不秀”的装饰特色,分析闽派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异同之处。团队成员围绕“建筑装饰中的文化符号”展开热烈讨论,从门窗雕花中的“福禄寿喜”纹样到梁柱结构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深入解码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
午后,实践团转赴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开启对近代福州城市文化的探索之旅。与三坊七巷的传统风貌不同,烟台山因近代开埠通商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现存大量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西合璧建筑。在乐群楼前,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建筑立面的罗马柱式与中式琉璃瓦的巧妙结合,讲解员介绍:“这座1850年代建造的建筑,最初是外国侨民俱乐部,其建筑风格正是当时福州对外交流的生动见证。”

在闽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实践团通过对比建筑平面图与历史照片,系统分析近代西洋建筑技术如何与本地营造技艺结合。“你看这拱券结构采用了本地杉木材料,而装饰线条却借鉴了巴洛克风格,这种混搭正是福州‘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体现。”指导老师徐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细节。团队成员还特别关注了建筑功能的演变——从殖民时期的官邸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办公用房,再到如今的文化展示空间,建筑的使用变迁折射出福州城市功能的转型历程。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创新性地采用“建筑档案卡”工作法,为每处考察建筑建立包含历史背景、建筑特征、文化价值等要素的档案记录,并通过拍照、测绘、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同学负责记录建筑装饰纹样,她在笔记中写道:“三坊七巷的木雕纹样多取材于传统戏曲故事,而烟台山建筑的装饰则融入了西洋卷草纹,这种差异背后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

傍晚时分,实践团在烟台山街区开展小型研讨。成员们围绕“传统里坊制度与近代开埠文化的碰撞融合”主题各抒己见,最终形成共识:福州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既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根脉,又包容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逻辑,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密码。
首日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团长李同学表示:“历史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史诗。通过今天的考察,我们不仅看到了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继续带着思考探索,让‘寻根’之旅真正成为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生动课堂。”夜色中的三坊七巷与烟台山灯火璀璨,古今建筑交相辉映,恰似港澳台青年与中华文化的深情对话,在历史长河中续写着文明传承的青春篇章。

图片:李昕澄、陈佳宁
文字:邓睿琪、李佳颖
指导老师:徐立坤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延安精神
  • 豫北医学院校学生会青马班,携赤诚赴延安。追寻红色足迹,深悟延安精神,以医学生担当传承薪火,在实践中淬炼初心,勇做时代先锋
  • 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