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 15 日至 24 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杏林筑梦” 三下乡实践队一行 15 人,奔赴 黄山市歙县。这支由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依托院校 “医教融合” 特色资源,提前两周走访村委、入户调研—— 发现社区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35%,高血压、腰椎病成 “通病”;不少村民因 “怕花钱、嫌麻烦”,小病拖成慢性病。带着这些 “乡土健康考题”,队员们定制 “宣讲 + 义诊 + 长效帮扶” 方案,用十天时间编织乡村健康守护网。
一、调研先行:解码乡村健康 “真需求”
“大叔,您腰痛多少年了?平时咋处理的?” 出发前,实践队分成 3 组,敲开 20 余户村民家门。村民王大爷的回答刺痛队员:“头晕好几天不敢去医院,怕花钱。” 这句质朴的话,让团队意识到:乡村健康管理的痛点,不仅是 “缺医疗”,更是“缺知识、怕麻烦” 的观念壁垒 。为此,宣讲组将专业术语 “翻译” 成乡土话:把 “脑卒中预防” 说成 “脑袋中风的前兆信号”;把 “低盐饮食” 量化为 “每天盐不超过啤酒盖”;
中医组则针对性准备:耳穴压豆缓解失眠、艾灸条改善关节寒痛,还编排 “腰椎保护操”,让村民 “一分钟学会护腰”。
二、健康宣讲:把 “专业词” 变成 “家乡话”
“叔叔阿姨,夏天吹空调肩膀疼,这叫‘寒邪入侵’!教大家个方法 ——” 实践队队员周子俐身穿红马甲,站在社区广场中央,边说边演示 “肩部热敷操”,身旁的儿童推车、竹椅上,围满抱着孙子、摇着蒲扇的村民。

→ 图注:(图为实践队员用 “演示教学” 破解健康知识壁垒 )周子俐供图
三、义诊现场:从 “临时服务” 到 “长效关怀”
社区广场的白色诊疗桌前,西医组、中医组、健康管理组三线并行:西医组:血压计 “哒哒” 作响,队员们边记录边叮嘱:“李奶奶,您血压 150/90,降压药可别停!”“王大叔,血糖控制得不错,继续保持!”;中医组:艾灸烟雾袅袅升起,队员为腰痛村民贴敷活血药膏,还手把手教 “腰椎保护操”。

→ 图注:(图为实践队员定制化开展中医贴敷服务 )周子俐供图
一个细节触动全场:队员刘思宇第一次给村民推拿时,手掌因用力微微发抖,但看到李大娘舒展眉头说 “舒服多了”,她咬着牙坚持了 20 分钟。结束后,李大娘硬塞给她一个苹果:“姑娘,累坏了吧,吃口甜的!”更长远的行动同步启动:建立 “健康档案”:为 63 名慢性病患者记录血压、血糖数据,标注 “少盐多醋”“别睡竹席” 等生活建议;开通 “线上问诊”:队员分组与村民添加微信,承诺 “随时答疑”,目前已收到 20 余条咨询;对接卫生院:将 3 名高血糖、5 名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转交社区卫生服务站跟踪。
→ 图注:(图为乡村健康服务全景:全年龄段村民共享健康关怀 )周子俐供图
四、青春成长:在乡土间读懂 “医者初心”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的白大褂上沾着汗渍,却收获了三重成长:村民的信任:自发送来西瓜、凉茶,硬塞给队员;留守儿童追着问:“哥哥姐姐下次还来吗?”专业的突破:中医学子第一次独立完成艾灸、推拿,临床医学子学会用 “土话” 解释病情;长效的思考:团队整理出《乡村健康需求报告》,提出 “每月一次健康科普 + 季度义诊” 方案,已获院校和社区支持 ——下个月,队员们将通过直播开展 “秋冬养生讲座”。
队长陈宇在总结会上哽咽:“原来‘医者仁心’不是书本概念,是村民握住你手时的温度,是我们能实实在在解决的一个小病痛。这次三下乡,我们治的是病,暖的是心,更懂了‘健康扶贫’的分量。”
从调研时的 “纸上担忧”,到服务中的 “脚下行动”,再到后续的 “长期牵挂”,安徽中医药大学 “杏林筑梦” 实践队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健康需求,以专业行动搭建守护桥梁。这场与乡土的 “健康约定”,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医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洗礼—— 当知识照进现实,当初心遇见需求,青春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