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设备加速融入生活,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升数字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焦点。8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银龄关怀”团队深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手机课堂”为载体,通过“基础教学+场景实践+长效陪伴”,助力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拥抱数字生活。
智能设备进社区,数字生活 “零距离”
团队成员在抵达姚坊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迅速投入服务工作。在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他们为社区老人开设“手机课堂”,一对一引导老人接触和使用智能技术,教老人们使用手机的基础功能和应用软件,如微信、支付宝、相机等。据介绍,此类手机培训课程每月举办1至2场,旨在逐步提升老人的数字素养,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学会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暑期,“手机课堂”开课的第一天,社区活动中心就挤满了前来学习的老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手机,脸上充满了期待。这里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团队成员用耐心与创意,帮助社区老人解锁智能手机技能,让银发群体在数字时代里收获稳稳的幸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迮锦怡 供图
指尖慢划标重点,耳畔轻言解迷津
姚坊门社区常住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1/3,其中大多数老人拥有智能手机,但真正能熟练使用的不足三成。“孩子们教过几次,但转头就忘。有时候想视频通话看看孙子,结果点半天出不来。”75岁的李爷爷道出许多老人的困境——智能设备功能复杂、操作步骤多,加之老年人反应速度、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存在天然门槛。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实践团采取了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手把手帮助老人进行操作练习。面对不懂的手机使用技巧,老人们积极向团队成员进行询问,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克服了对智能手机的陌生和畏惧,开始学习运用各种功能,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为老人答疑解惑。迮锦怡 供图
手机难题悉心解 指尖技巧一点通
在学习过程中,老人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他们经常在课后留下来,向实践团的成员们请教问题。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操作,老人们要学很多遍才能记住,但他们从不气馁,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实践团的成员们也非常有耐心,无论老人们问多少遍,他们都不厌其烦地解答。“手机课堂”不仅让老人们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很多老人学会了用手机看新闻、听戏曲、跳广场舞的视频,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张大爷学会用手机看新闻后,每天都能了解到国内外的大事,和社区里的老伙伴们聊天也有了更多的话题。王阿姨学会用手机视频通话后,经常和远在外地的孙子视频聊天,看到孙子的笑脸,她心里美滋滋的。
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对 “手机课堂” 给予了高度评价。社区负责人说:“‘银龄关怀’实践团队的到来,为我们社区的老人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手机课堂’不仅提升了老人们的数字素养,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增进了社区的和谐氛围。”
图为实践团队开展“手机课堂”活动。迮锦怡 供图
通过此次姚坊门社区的深度实践,会计学院“银龄关怀”团队的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数字时代 “包容” 二字的重量。老人们对智能技术的向往,本质上是对融入社会的渴望。他们端坐课堂的专注、反复练习的坚持,展现出的是不愿被时代抛下的韧性。当他们逐渐掌握基础操作,从被动等待帮助到主动运用智能工具,这种转变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自主意识的觉醒,让团队成员明白科技普及的核心是让每个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这段实践经历让团队成员深知,提升老年数字素养是一项关乎社会和谐的长远事业。未来,需倡导构建更友好的适老化数字环境,让技术更贴合老年群体需求;更希望唤起全社会对这一议题的重视,形成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让技术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个老人,让他们在智能时代拥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