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学生走进社区:指尖非遗与科技科普点亮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蓝艺焕新实践团 吴珍
  南通大学学生走进社区:指尖非遗与科技科普点亮童心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现代科技知识,7月28日,南通大学蓝艺焕新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走进园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指尖非遗+科技科普”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剪纸艺术体验和嵌入式系统科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孩子们心中碰撞出绚烂火花。
  剪纸非遗:千年技艺润童心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为引,巧妙地将诗歌与剪纸艺术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随后,志愿者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广泛性,引导小朋友们积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非遗如蓝印花布、风筝、皮影戏、景德镇瓷器等,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小朋友们了解到非遗不仅是实物,更是社会实践、观念表达以及技艺传承的综合体。
  随后,志愿者进一步列举了其他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风筝(山东潍坊的南渊风筝和南通的板鹞)、杂技、传统制茶技艺、泼水节、端午节、昆曲、豫剧、中国篆刻、雕版印刷、太极拳、南京云锦织造以及珠算等。特别提到了南通的地方特色非遗项目,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西亭脆饼等美食文化。
  
  
  图为志愿者手持南通蓝印花布,向孩子们讲解非遗文化  刘徐艳供图
  
  巧手生花:非遗技艺的童心体验
  进入剪纸主题后,志愿者讲解了剪纸作为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题材和独特的风格。剪纸在春节或婚礼等喜庆场合被广泛使用,寓意吉祥如意。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剪纸可分为反映生活、象征美好愿望、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则有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剪影、丝纸)和彩色剪纸(点染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填色剪纸)之分。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理解剪纸艺术,课程播放了一段剪纸制作视频,展示了从设计到成品的全过程,随后志愿者发放剪纸材料,小朋友们亲手尝试制作各种样式的剪纸作品,在实践中感受着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图为志愿者手把手教小朋友剪纸  刘徐艳供图
  实践环节中在志愿者们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拿起剪刀,有模有样地开始创作。有的剪出活泼的小兔子,有的尝试复杂的“福”字图案。
  
  图为小朋友剪纸展示刘徐艳供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们还特别设计了具有南通特色的剪纸模板,让孩子们在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个个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在场的家长和老师连连称赞。
  科技赋能:当传统遇见未来
  在科技科普环节,志愿者以“趣谈嵌入式”为主题,通过智能手表、无人机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孩子们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嵌入式系统的三大功能——信息采集、内部处理和执行操作,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嵌入式设备,比如自动巡航玩具车、语音交互模块以及智能家居产品(如扫地机器人),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这些技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图为志愿者讲解与小朋友互动  刘徐艳供图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设计的“未来嵌入式设备”,有的构思了能自动整理书包的机器人,有的设计了会浇花的智能花盆。志愿者对孩子们的创意一一点评,鼓励他们保持对科技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图为孩子画出自己构思的机器人  刘徐艳供图
  
  传承与创新:青年志愿者的担当
  此次活动负责人表示,蓝艺焕新实践团始终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相结合,通过趣味课堂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接触非遗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探索科技中培养创新思维。未来,志愿团将走进更多社区,为孩子们搭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记者刘运鸿  通讯员吴珍)
  
  图为全体志愿者合影  刘徐艳供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