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数字科技解码千年墨韵,赋能非遗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TFO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 “TFO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奔赴黄山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围绕“AI 赋能歙砚非遗传承”主题开展社会实践。

  歙县,这座浸润着徽文化灵气的古城,孕育了被誉为 “文房四宝” 之一的歙砚。自唐开元年间问世以来,歙砚以其 “坚润如玉,磨墨无声” 的特质名冠天下,南唐后主李煜更称其为 “天下第一砚”。2006 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徽文化的璀璨名片。​

  踏入歙砚博物馆,一面 “歙砚制作工艺流程图”瞬间将千年技艺浓缩于方寸之间。黑色字块串联起“取烟”“和料”“模具雕刻”等十余道工序,透明展盒中,胶、中药、矿物等原料分层陈列,揭示古法制砚的智慧密码。展墙尽头,“制墨→打磨→晾墨→描金→木工→模具雕刻” 的闭环,暗合歙砚与徽墨的文化关联 —— 老胡开文墨厂的实践,正始于对这份 “工艺脉络” 的深度解码。



歙砚博物馆内的制作工艺流程图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跟随讲解员走进墨厂车间。机器的轻响与工人的劳作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墨料特有的清香。工人们身着工装,有的正专注地将和好的墨料填入模具,力道均匀得如同丈量过;有的手持细砂纸,在砚台表面反复打磨,直到砚面光滑如镜,映出人影。汗水顺着他们的额角滑落,滴在操作台的木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 那是日复一日与墨料相伴的痕迹。



老胡开文墨厂车间工人制墨打磨现场
 
  随后,实践队来到描金车间。这里的光线格外柔和,几位老师傅正一对一带着年轻学生练习。一位师傅握着学生的手,引导毛笔在砚台边缘勾勒金线,笔尖起落间,原本素净的砚台顿时有了灵动的光彩。“描金不仅要手稳,更要懂审美,你看这朵云纹的弧度,多一分则俗,少一分则淡。” 师傅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严谨,学生们屏息凝神,眼神紧紧跟着笔尖移动,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描金车间师傅手把手教学场景
 
  实践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在墨厂展厅及周边对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夏日的午后有些闷热,但游客们接过问卷时都带着耐心,有的边填边和队员聊:“我是刷短视频看到歙砚的,觉得特别美,但真不知道做一块砚要这么多工序。”



实践队员向游客开展非遗认知问卷调查
 
  回收的问卷显示:超过七成游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网络渠道了解歙砚非遗;近八成受访者表示 “只知道歙砚有名,不了解具体制作流程”;而当被问及 “是否期待通过科技手段更深入了解非遗” 时,九成以上的人选择了 “是”。这些数据让队员们更清晰地意识到:非遗的活态传承,既需要守住 “匠心”,也需要借助 AI 等数字技术打破传播壁垒,让更多人看见千年墨韵背后的故事。



TFO 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合照
 
  此次实践让 “TFO 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 更加坚定:数字科技与非遗传承的结合,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探索 AI 技术在歙砚技艺量化、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让千年墨韵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