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通经断纬,日进寸金”——探寻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探寻运河文脉,赓续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
     7月9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探寻运河文脉,庚续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缂丝传承人罗关根老师的工作室,开展缂丝技艺调研学习活动。
                  
  (图为“探寻运河文脉,赓续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马俊竹正在仔细观察缂丝织品的特殊织法。孙涵摄)
  著名缂丝艺术家罗关根老师从事缂丝行业已有数十年,面对实践团的到访,他轻抚着手中的织机,向成员们详细介绍缂丝这一古老技艺。在罗关根老师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一件缂丝作品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挑交等16道工序,制作极为耗时,有时一天只能织出不到一厘米,这让成员们对“一寸缂丝一寸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员们一边聆听,一边仔细观察缂丝作品的图案纹理,并不时提出问题,与罗关根老师展开交流探讨。
                 
  (图为实践团成员周欣宜和青年非遗传承人小齐对缂丝传承创新进行讨论。孙涵摄)
  谈及传承,罗老师难掩忧虑。他表示,如今愿潜心学习缂丝的年轻人寥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为改变现状,团队成员看到新一代传承人小齐,她借助互联网,通过直播、短视频宣传缂丝文化,还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手袋、香囊等工艺品,古典与时尚巧妙交融的设计,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的魅力。
                 
  (图为罗关根老师向团队负责人王梓颖分享自己正在制作的缂丝作品。孙涵摄)
  “传统技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与现代生活接轨。”小齐的话引发团队成员们深思。成员们围绕传承与创新的话题,与小齐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见解与想法。罗关根老师对此十分认可,他告诉团队成员们:“传承需要老中青三代合力,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创新,为缂丝技艺注入希望,也让实践团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
通讯员:王梓颖 马一鸣 马俊竹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