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浙博藏珍:穿越千年的文明守护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展陈空间里,从史前石器的斑驳痕迹到两宋瓷片的温润光泽,从吴越金器的璀璨华彩到游客驻足时的凝神惊叹,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每一项保护实践都是文明传承的注脚。这些跨越万年的遗存,在精心守护中诉说着浙江大地的历史脉络,而那些凝聚着智慧的保护技艺,则让沉睡的文明得以苏醒,在当代续写着不朽的文化篇章。通过参观展馆与研读资料,深入了解了浙江地区从史前到两宋时期的文物保护实践。从万年稻作遗存到宋代精美瓷器,文物保护的智慧贯穿始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根脉”的真谛。
       史前文明的文物保护展现了自然庇护与科技辅助的结合。上山文化的碳化稻米因干燥环境得以留存,考古人员用微量取样技术分析其人工驯化特征;跨湖桥遗址的8000年独木舟,靠沼泽隔绝空气保存,修复时用天然漆黏合裂缝,原件藏于萧山博物馆,展厅以复制品展示。良渚玉琮的微雕纹饰通过3D扫描留存细节,既方便研究又减少损伤,“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则在恒温恒湿展柜中静静诉说先民的精神世界。
       吴越时期的文物保护侧重于安全防护与原状保护。钱王陵被盗后,安防升级为24小时监控与红外监测,跨省协作追回143件一级秘色瓷。雷峰塔舍利塔因结构完整采取“不打开”策略,金书铁券用复制品展出并标注差异。飞来峰石窟造像通过3D技术复原,既保留石头质感,又避免人为接触,烟霞洞罗汉像则用高清摄影建立数字档案监测风化。
       两宋时期的文物保护体现了科学发掘与工艺传承。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先排水干燥再迁移,福建黄升墓丝绸由浙江丝绸博物馆加固修复。宁波保国寺大殿剥离清代增建部分,保留宋代“拼合柱”工艺。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至博物馆,深潜设备提取深海瓷器,龙泉窑青瓷在原窑址复刻“冰裂纹”工艺,实现修复与技艺传承。
       正如那位惊叹于阿育王塔的游客所言,一根佛发能跨越千年,恰是因为每一代守护者的接力。从沼泽的天然庇护到3D扫描的数字存档,从异地修复的专业协作到跨区防盗的严密布防,浙江的文物保护者们以“最小干预”的敬畏、“技术适配”的智慧,让这些文明的碎片得以拼接成史。当我们在展柜前凝视那些脆弱却坚韧的遗存,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痕迹,更是未来的承诺——让红烧土广场的烟火气、活字印刷的油墨香、玉琮的冰凉触感,永远成为后人与历史对话的凭证,让浙江大地上的文明故事,在守护中永远鲜活。
     (通讯员 邵馨琪)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浙博藏珍:穿越千年的文明守护
  • 2025年7月1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团队走进浙江省博物馆。馆内文物跨越万年,从史前石器到两宋瓷片,每一件都镌刻时光印
  • 2025-08-06
  • 童心筑梦向党旗,红色星火代代传
  • 为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小朋友们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红色精神的小小传承者,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扬帆志愿者先锋队于7月8
  • 2025-08-0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