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安徽中医药大学"四叶青囊"实践团却带着青春热忱,分赴江西新余与安徽合肥的社区街巷,在15天的"返家乡"实践中,用专业所长与务实行动,为两地基层治理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力量。
"请您看一下这份消防安全手册,家里的插线板可不能长期满载使用。"在合肥包河区的老旧小区里,实践团成员正耐心地向居民讲解用电安全知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队伍,将"青雁归巢"的责任感转化为具体行动:他们逐栋排查居民楼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仔细检查灭火器的压力值与生产日期,对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应急设备进行全面登记。在新余渝水区的城中村,队员们发现部分老宅存在电线老化问题,立刻设计出《老旧电线改造民意征集表》,用三天时间走访300余户家庭,最终形成的建议报告被当地住建部门采纳。

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实践团的"小妙招"让社区居民眼前一亮。在合肥经开区的试点社区,队员们设计出"垃圾分类积分卡",居民正确投放可兑换生活用品;他们手绘的分类指引漫画被贴在垃圾桶旁,连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看懂。针对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队员们还组成"代扔小分队",每周两次上门收集分类垃圾,用贴心服务化解了"想分类却力不从心"的难题。
15天的实践里,这支年轻的队伍累计排查消防隐患47处,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组织各类科普活动12场,服务居民超3000人次。当看到社区公告栏里新贴出的消防整改通知,听到老人念叨"现在扔垃圾都知道该往哪放了",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原来青春的价值,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里。"
从校园到社区,从理论到实践,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这场"返家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服务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在这里,他们读懂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更明白了"振兴家乡"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青年用双手托举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