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革命老区复兴团以“红色文旅发展助力革命老区经济振兴”为主题,走进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实地调研王尚德烈士陵园及其周边村庄樊家村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整理与综合分析,团队围绕“红色资源如何撬动乡村发展”这一命题展开深入探究。调研发现,以王尚德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正逐步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势能,推动樊家村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与村民生活等多方面实现跃升,成为“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样本。
王尚德烈士陵园坐落于扶风县境内,是为纪念中共地下工作者王尚德而修建的重要红色文化地标。王尚德同志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始终坚守信仰、英勇斗争,最终壮烈牺牲,其事迹被广泛铭记。陵园建有纪念碑、纪念广场及主题陈列馆,系统展示了其生平事迹、战斗历程与革命精神。
团队调研成员步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与简洁肃穆的英烈展板。纪念馆内陈列大量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复原场景,生动还原了烈士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团队调研成员驻足凝视,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图1 王尚德烈士简介

图2 王尚德烈士精神

图3 王尚德烈士纪念馆
王尚德烈士陵园作为省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后,其所带动的,不仅是参观人流量的上升,更是深层次公共文化资源与地方发展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陵园辐射带动下,樊家村围绕“文化为魂、教育为本、青年为力”的路径,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落向“红色文化承载型社区”的积极转变。
团队成员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王尚德烈士陵园的文化影响力,在樊家村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等功能型平台,鼓励学校、党校、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前来开展主题学习与现场教学。每年数十批次的研学团体到访,不仅提升了村庄在区域内的知名度,也创造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形成了稳定的教育文化型流量。
为了适配这种发展趋势,村庄整体进行了文化空间重构。村文化广场、图书室、“王尚德事迹学习角”等公共空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樊家村还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参与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一批具有教育、历史、管理背景的本地青年陆续参与到讲解、管理、文案策划等工作中,推动形成了“红色资源+人才回流+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更为关键的是,樊家村探索建立了“红色记忆档案库”“村史陈列室”,以村民口述历史、文献整理、纪实影像等方式,对本地历史资源进行再挖掘与传播,并与王尚德烈士生平展陈互为补充,逐步形成“陵园—村庄—个体记忆”三位一体的历史传播新样态。这一探索不仅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也拓宽了文化旅游的纵深路径。
通过对王尚德烈士陵园及樊家村的实地调研,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承载信仰的精神载体,更是引领乡村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激活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已成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从樊家村的发展实践中可提炼出三方面经验启示:
- 文化空间是基础支撑。 单一的参观型景区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群众的文化需求,需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统筹布局村庄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供给从“点”向“面”延伸,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承载力的文化环境。
- 教育研学是重要把手。 红色资源与教育功能天然契合,应积极对接党校、共青团、学校等单位,系统设计研学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不仅增强村庄的文化接待能力,也拓宽本地服务型就业渠道。
- 青年回流是关键动力。 红色文化建设需有“传”更有“承”。鼓励具有教育、文化、管理背景的本地青年返乡参与讲解、活动组织与文化策划,不仅增强村庄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
王尚德烈士陵园的建设不仅赓续了红色血脉、凝聚了精神力量,更以其深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感召力,激活了周边村庄的发展潜能。以樊家村为代表的乡村逐步探索出“文化引领、教育带动、人才参与”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从静态纪念地到多元文化空间的跃升转变。
这一实践经验表明,红色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承载历史记忆,更具备牵引当代乡村社会结构重塑与文化体系建设的现实功能。未来,革命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公共价值与社会效益,以文化为根、以治理为本,推动形成精神引领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