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办公室,访谈者的提问与窗外的蝉鸣交织。面对出生率持续走低的“寒流”,教育科负责人以清晰的改革路径回应困境,言语间没有迟疑,只有对教育公平与资源优化的坚定追求。

少子化下的“三箭齐发”:精准调控资源布局
“关停撤并、新建扩容、置换升级——这是我们的破局三式。”负责人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应对策略。2024年暑期,海曙区率将先淘汰19家低端民办省三幼儿园;同步推进“每年3-4所大型公办园”建设计划;更创新性实施“老园置换”:将生源枯竭的老城区幼儿园移交政府改建养老院,剩余幼儿分配到附近分园,原幼儿园团队整体迁入新园区。“高塘新村等片区已完成6所公办园置换,教师队伍零流失。”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全区公办率达70%,正稳步迈向省定90%目标。

托育困局与户籍全面放开入园的保障
“我们公办园托班覆盖率已达100%,但实际入托仅1000余人,不足适龄群体的15%。”负责人直言困境。面对家长观念滞后、老人带娃传统等问题,海曙区选择“观念破冰”:通过社区宣讲、科学育儿讲座转变家庭认知。“托位空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家长意识到集体环境对两岁儿童发展的价值时,转机自会到来。”“我们海曙区已经没有一家公办幼儿园对户籍有要求了。”幼儿的入园不受地区、户籍的限制,在集团化幼儿园的统一管理下,人数过多的主园区也有分园来承担一定的名额,幼儿的入园有着“双重保障”。

融合教育:有限实践中的清醒坚守
针对特殊儿童教育,全区仅设望同幼儿园、流景幼儿园2个融合班,由达明学校招生,配备特教资源教师,全区有10个幼儿园提倡资源融合。“我们坚持专业边界:接收无攻击性的轻症自闭症儿童,但拒绝‘形式融合’。”负责人提及一次教训:某发育迟缓儿童因中断外部干预导致融合失败。“今后将建立‘双轨监督’机制,强制要求家长配合专业机构干预。没有家园共育和专业支撑的融合是危险的。”

教育本质:让童年回归“绑裤子”的尊严
“现在孩子累得连发呆都是奢侈,玩之前还要写一个计划!”负责人痛陈教育异化现象。她以女儿成长经历为例强调核心素养:“幼儿园该教的是自己吃饭、冬天绑好裤子——这些比背古诗重要百倍。”面对家长“幼儿园小学化”的焦虑,她直言根源在小学教育超前教学:“当一年级只剩3个孩子没学过拼音时,幼儿园怎能不卷?教育需要回归年龄本质: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

洪流中的“掌灯者”
从民办园关停到公办资源整合,从托育空置困局到融合教育边界探索,海曙区教育局以清醒的实践直面少子化浪潮。当被问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时,负责人展现务实态度:“这取决于国家财力,但可以确信——孩子越来越少,我们更需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成员祝同学表示:“教育的尊严并不在于填满每一间教室,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资源紧缩的洪流里,仍替每一个‘少数’孩子守住童年该有的温度。”正是教育者们的这份清醒与坚守,恰似惊涛中的灯塔,为每株“幼苗”照亮立足未来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