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不是简单破碎,而是为后续环节‘量身定制’原料。”7月6日,天池能源将二矿破碎站内,技术员的话让西安科技大学露天采矿班实践团队陷入沉思。眼前的圆锥破碎机正将大块原煤“雕琢”成均匀颗粒,进料口的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测煤块尺寸,自动调整破碎间隙。
“为什么破碎后要控制在25-50毫米?”面对学生提问,技术员打开对比实验数据:“粒度太粗会增加分选难度,太细则会导致精煤损失。”同学们围着设备观察,发现破碎后的煤流经筛分后,不合格颗粒会被重新送回破碎腔,形成“闭环处理”。“原来‘精准破碎’里藏着这么多工程逻辑!”实践日志上,李同学详细画下了破碎-筛分的流程图。
此次实践让团队明白,矿山生产的“精工”不仅在于设备,更在于对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控,这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注入了实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