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万灵探秘第六弹——三代匠心守传承,一味一艺见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8日,“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在万灵镇开启了第六天的调研实践。为深入探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团队特意分成三组,分别聚焦麻花、叶儿粑、夏布扇等非遗项目,通过实地探访、亲手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手艺中凝结的匠心与坚守,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初心。
  
  寻味麻花:老手艺遇新挑战,守传统亦求变
  
  清晨的阳光里,第一组队员走进张粮粮麻花店,货架上的麻花种类丰富,香气扑面而来。非遗传人张仁平女士详细讲解了麻花的全流程制作:从面粉的等级筛选,到芝麻、冰糖等馅料的比例调配,再到烘烤时柴火与温度的精准控制,每一步都延续着家族三代人的工艺标准。“这饼子承载着镇上人的记忆。”张女士坦言,如今快节奏生活让速食占据更多市场,传统糕点受众渐少。但她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口味和包装,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这口老味道。
  
  
图为团队成员和工作人员在做麻花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非遗传承人张仁平女士
  
  学艺叶儿粑:一口乡愁连初心,两代人续传承
  
  沿溪的作坊里,第二组队员正跟着非遗传承人李春利老师学习叶儿粑制作:清洗仙茅叶和艾草,将艾草汁混入米面团,揉入红糖后搓成小团,再用仙茅叶包裹成型。这套工艺是李老师与她婆婆携手改良的成果,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契合现代人的口感需求。
  
  “做叶儿粑像是缘分。”李老师回忆,嫁到万灵后跟着婆婆学手艺,发现自己上手快、兴趣浓,便接过制作担子,既能贴补家用,又能把手艺传下去。多年来,她陆续推出花生、芝麻等新口味,让叶儿粑更受欢迎。“看到外出打工的人带一箱子走,看到从小吃到大的老街坊还来买,就觉得值。”她特别提到,政府的宣传扶持让更多人知道了万灵叶儿粑,这份支持是她坚持的重要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李春利女士一起做叶儿粑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非遗传承人李春利女士
  
  研艺夏布扇:一针一线凝巧思,多方助力广流传
  
  第三组队员的调研地点在夏布扇工坊,刚进门就被墙上挂着的各式扇子吸引:有的扇面画着古镇石桥,有的印着荣昌剪纸纹样,扇骨则透着竹子的原色光泽。非遗传承赵明虎拿起一根扇骨介绍:“这是三年生的楠竹,要先在阴凉处晾半年,去掉水分才不会开裂,打磨到0.3厘米厚,握着手感才舒服。”
  
  “这布透气耐磨,是咱荣昌的特色。”赵老师说,夏布织好后要先浆洗定型,再绷到扇骨上,最后由画师根据扇面大小创作。队员们试着将扇骨插入夏布边缘的缝隙,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步骤,稍不注意就会扯破布料,“光是这道工序,就得练三个月才能熟练。”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赵明虎学做夏布扇
  
  
图为团队成员在做夏布扇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记录下麻饼的火候、叶儿粑的配方、夏布扇的工序,而且感受到传承人的坚守:张仁平的创新、李春利的感恩、夏布扇传承人赵明虎的开放,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日常里的文化。“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教育团表示,将继续整理调研资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这些非遗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手艺的价值,助力它们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 来源:“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万灵探秘第六弹——三代匠心守传承,一味一艺见初心
  • 红炭山前传薪火,青春力量暖童心:龙岩学院公益辅导班社区开课
  • 南财力量汇聚迎春 支教开营筑梦童年
  • 非遗再起航,童心塑匠意——邵阳学院“技”艺双馨团队再次走进新田村开展陶艺课堂
  • 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团开展金箔画课堂助力乡村美育
  • 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三下乡:非遗课堂点亮新田村孩童文化梦
  • 非遗进乡村,童心传匠心——金箔画走进新田村
  • 邵阳学院“巧‘艺’传承 匠心筑梦”团队开展剪纸非遗课堂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