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垃圾分类已成为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一环。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提升社区居民环保意识,我积极参与了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社会实践活动。这段与居民朝夕沟通、共同成长的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基层工作的温度,更让我对环保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践筹备阶段,团队成员们如同精密协作的齿轮,全力运转。我们连续一周走访社区各个角落,通过问卷调查、与居民拉家常的方式,深入了解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发现部分居民存在 “分不清类别”“嫌麻烦” 等问题后,我们迅速调整策略。在制作宣传手册时,特意将晦涩的分类标准转化为 “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不吃的是其他垃圾” 等通俗易懂的口诀,并配上可爱的漫画插图;设计海报时,选用社区常见垃圾的实拍照片,直观展示分类前后的对比效果。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饱含着我们希望宣传能真正入脑入心的期待。
活动开展当日,清晨的社区广场已有零星居民活动。我们支起印有 “垃圾分类新时尚,绿色生活共创建” 标语的红色帐篷,将宣传手册整齐码放,调试好播放垃圾分类科普视频的音响设备。随着阳光渐盛,广场上的人多了起来,我们立即分组行动。在向一位提着菜篮子的阿姨发放手册时,她皱着眉头说:“分垃圾太麻烦了,我一把年纪学不会。” 我笑着接过她的话:“阿姨,您看这手册上的口诀,记起来可简单了!而且分类后的垃圾能变废为宝,像您刚买的菜叶子,分出来做成堆肥,还能给家里的花当肥料呢!” 阿姨听后,饶有兴致地翻看着手册,嘴里念叨着口诀。
为了让宣传更具趣味性,我们设置了 “垃圾分类大转盘” 游戏。转盘上划分不同垃圾类别区域,居民转动转盘后,需准确说出指针所指垃圾的分类。一位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兴奋地跑过来参与,当指针停在 “废旧电池” 时,他挠着头犹豫片刻,突然大声说:“我知道!是有害垃圾!老师在学校讲过!” 周围的居民纷纷为他鼓掌,小男孩骄傲地挺起胸膛,拉着妈妈说回家就要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好。现场的氛围愈发热烈,不少原本匆匆路过的居民也驻足参与。
除了广场宣传,我们还逐户上门走访。在敲开一栋老旧居民楼的一户人家时,开门的是位退休教师张爷爷。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还主动分享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看法:“我一直很支持垃圾分类,就是有些新规定还不太清楚。” 我们便坐在客厅里,一边对照他家中的垃圾桶,一边详细讲解。当讲到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时,张爷爷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以前我都混在其他垃圾里扔掉了,以后可得改!” 临走时,张爷爷执意送我们到电梯口,还说要帮我们向邻居宣传。
然而,并非所有的沟通都如此顺利。在遇到一位忙碌的上班族李大哥时,他满脸不耐烦:“我每天上班累得要死,哪有精力搞这些?” 面对他的抵触,我们没有放弃,耐心解释:“李大哥,其实垃圾分类花不了几分钟,而且做好分类能减少垃圾处理压力,咱们小区环境好了,回家看着也舒心不是?” 经过十多分钟的沟通,李大哥态度缓和下来,答应会尝试分类。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推广垃圾分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耐心与理解的碰撞。当看到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游戏、认真咨询分类知识,甚至自发向他人宣传时,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正在产生积极影响。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更让我明白,环保事业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而基层实践则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继续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相信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推动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作者:王芳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