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跨烽火,听乡音诉援朝豪情”——抗美援朝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5-02-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跨烽火,听乡音诉援朝豪情”——抗美援朝精神传承
  1950年,抗美援朝的烽火在鸭绿江畔熊熊燃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尊严与和平的曙光。如今,70多年悠悠岁月已逝,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抗美援朝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时光的洪流里,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实践团队,心怀对历史的无限敬畏与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踏上了探寻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之路。他们深入走访、广泛调研,试图揭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神秘面纱,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深远价值,让这一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历史印记——老兵的烽火传奇
  在抗美援朝那血与火的战场上,无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用生命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葛震寰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着光辉的英雄。作为志愿军第38军的卫生员,他亲身经历了长津湖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那两场堪称炼狱般的战斗,成为了他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
长津湖的冬天,宛如一个被冰雪封印的残酷世界,气温骤降至零下40℃。在那冰天雪地之中,呼啸的寒风如利刃般割着战士们的脸庞,纷飞的战火映照着皑皑白雪,显得格外惨烈。葛震寰和战友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只能用雪水煮炒面勉强充饥。但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他们心中那团为了战友、为了祖国的炽热火焰从未熄灭。为了救治伤员,葛震寰连续三天坚守在岗位上,未曾合眼。每一个伤员都是他心中的牵挂,每一次救助都是与死神展开的惊心动魄的较量。在那冰寒彻骨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着温暖与希望,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仁心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宛如寒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生命的通道。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更是超乎想象,敌人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几乎将整个山头削平。阵地在炮火的洗礼下,化作一片焦土。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凭借着“人在阵地在”的钢铁信念,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葛震寰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全力救治每一位伤员。他亲眼目睹了战友们为了守住阵地,不惜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枪林弹雨。那一幕幕壮烈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让他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以战止战”的伟大意义,也让他对战友们的英勇无畏充满了敬佩与感动。
战争结束后,葛震寰因冻伤落下了腿疾,但他从未有过一丝后悔。他把这段经历视为一生的荣耀,家中悬挂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闪耀,那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见证,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铭记。晚年的他,始终心系国家的未来和下一代的成长。他经常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女:“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活着的人,要带着他们的期望,好好看看这个日益强大的新中国。”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后人传递着抗美援朝精神的火种,让年轻一代深刻明白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当代认知——大学生眼中的抗美援朝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抗美援朝历史的认知和态度,实践团队精心设计并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对抗美援朝历史的认知现状,呈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充满希望的图景。
  在对抗美援朝时间的认知方面,56.46%的大学生能够准确说出1950 - 1953年这一关键时期,但令人惋惜的是,仍有21.53%的学生仅对这段历史有一些片段式的了解,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掌握得还不够全面、深入。在信息获取渠道上,影视剧以86.12%的高占比成为大学生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的主要窗口,课堂教育以65.55%的占比紧随其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57.4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时代接受的抗美援朝历史及精神普及教育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让他们真正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这一现象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创新。
  尽管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共鸣却异常强烈。85.17%的学生深刻认可抗美援朝是“保卫和平的正义之战”,76.08%的学生坚信它“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这充分说明,抗美援朝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伟大内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深深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对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建议上,80.86%的大学生满怀期待地呼吁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77.51%的学生积极支持组织参观纪念馆等实践活动。这反映出大学生们对学习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期待通过更加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式,走进那段历史,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力量。
 传承路径——让抗美援朝精神“活”起来
  为了让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实践团队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建议,力求让这一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教育创新领域,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开发抗美援朝专题思政课,将老兵们的口述史与优秀的影视作品巧妙融合,为学生们打造一场场生动的历史盛宴。比如,在讲解《长津湖》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时,邀请参战老兵走进课堂,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的场景,更加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加强实践体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遗迹。让学生们踏上那座见证了无数英雄壮举的断桥,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感受历史的沧桑;走进纪念馆,凝视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充满故事的文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从而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敬畏感,让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融入学生们的血液,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
在文化传播的广阔天地里,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的独特魅力。支持拍摄更多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纪录片、舞台剧等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笔触细腻地还原历史细节,深入挖掘志愿军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例如,以志愿军战士们在战火纷飞中写下的战地日记、饱含深情的家书为素材,创作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剧。在舞台上,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展现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奋战和对家人的思念牵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精神。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优势,通过短视频、互动H5等新颖形式,让年轻一代能够以更加便捷、有趣的方式“云打卡”历史遗迹,参与线上问答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抗美援朝历史,感受抗美援朝精神的博大精深,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生动有趣、触手可及的鲜活记忆。
  在社会行动的大舞台上,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开展老兵关怀项目,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老兵家中,与他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讲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们不仅能够近距离感受老兵们的伟大精神,更能将“团结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成为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社区应积极发挥纽带作用,联合干休所、学校等单位,共同开展“英雄故事进社区”活动。邀请那些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走进社区,为居民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让英雄的故事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传颂,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浓厚氛围,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共筑新时代的精神长城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是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源泉。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的神圣使命。
学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勇于打破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以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案例为载体,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情景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让抗美援朝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新生力量。
  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支持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大对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投入,打造更多沉浸式的红色教育场所。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精心设计的参观路线,让这些基地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吸引更多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在参观体验中,让抗美援朝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让人们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崇敬。
  广大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应主动肩负起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重任。积极主动地学习抗美援朝历史,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内涵。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志愿军战士为榜样,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面对挑战时,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将“不畏强敌、敢于担当”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点滴行动中,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致敬英雄,是为了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携手并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传承精神,吾辈当行!
附录:调研影像纪实
作者:刘鸿源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在社区里捡垃圾的一天
  • 中德公园城社区于2月14日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活动,20余名志愿者通过清理公共区域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累计处理垃圾10余袋,有效
  • 02-1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