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法舟逐韵”利川非遗调研队深入湖北利川,以利川灯歌、《龙船调》等非遗项目为调研对象,通过走访非遗展览馆、对话传承人、考察腾龙洞文旅融合案例,探索非遗保护现状与未来路径。
非遗传承的经济困境与破局尝试
调研发现,资金短缺是制约非遗发展的首要难题。非遗展览馆受访者坦言:“场景复原的画作因预算不足质量欠佳,非遗项目自身造血能力弱。”传承人谭琴女士带领的灯歌团队同样面临生存压力,“仅靠公益无法维系,必须与商演结合”。团队通过景区合作、文创开发(如西兰卡普纹样纪念章、洞藏酒)探索经济自给,但景区合作阻力重重——国企流程繁琐、私企文化认同不足。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剧虽成功吸引游客,但本地艺人参与有限,收益分配机制模糊,凸显非遗商业化中的权益归属问题。
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与新生力量培育
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灯歌团队中老一辈占七成,年轻人多为短期志愿者。谭琴指出:“经济压力让年轻人难以为继。”为此,团队通过非遗进校园(如柏杨镇十二所小学灯歌培训)、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开发沉浸式情景剧《幺妹要出嫁》等方式培养新生代。调研队观察到,年轻学员虽热情高涨,但长期投入仍需物质保障,“若非遗能成为体面职业,传承才有可持续性”。
政策缺位与法律争议下的权益保护
法律层面的非遗保护尚存空白。民歌《龙船调》改编权归属、民间文学著作权界定等问题引发讨论。谭琴提到:“景区使用非遗元素未明确署名或付费,传承人权益难保障。”实践队结合法学背景,建议从政策端完善非遗专项法规,明确改编作品著作权归属,推动建立非遗商用收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方文化标识保护(如注明“湖北利川民歌”)。
文旅融合的机遇与非遗创新实践
利川以旅游业为支柱,为非遗提供了活化平台。腾龙洞通过“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模式,将土家神话、灯歌、摆手舞融入《夷水丽川》,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践队建议:深化“非遗+研学”,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利用新媒体直播扩大传播;推动校企合作,引入高校资源助力非遗IP打造。谭琴团队尝试的线上线下联动演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如千元铁锅)已初见成效,印证“守正创新”的可行性。
结语微光汇聚成星河
非遗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利川之行让实践队深刻体会到:唯有经济自给、政策护航、代际接力、创新赋能四轮驱动,非遗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正如谭琴所言:“做一束微光,照亮传承之路。”未来,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书,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利川非遗故事,以青年之力守护文化根脉。
(注:文中人物名称、项目名称均来自实地调研记录,内容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