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茗)2025年1月13日至20日,广西师范大学“语言景观实践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友谊关景区,开展了主题为“语言景观与情感表达:友谊关景区‘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该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友谊关景区的语言景观如何塑造爱国情感,并揭示语言景观在情感表达与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机制。
友谊关,又名镇南关,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南疆的重要门户,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国和越南两国边境线上最重要、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友谊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1995年,该地被正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实践队的任务是探寻友谊关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探讨友谊关的语言景观如何塑造爱国情感。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友谊关关楼展厅 通讯员 陈思思 供图
实践队成员们对友谊关关楼及其周边的语言标牌进行了详细地记录、整理、统计与分析。关楼上的“友谊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荣耀。在关楼内部,实践队发现了多处双语或多语标牌,中文标牌占比55.66%,多语标牌占比46.33%,详细介绍了友谊关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以及其在中越友好交往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语言标牌上的英文和越南语展现出的边地特色,以中文为优势语码的语言景观更提醒着参观者友谊关所代表的中国形象,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实践队成员们深入探讨了这些语言标牌如何通过历史主体、场所话语与互动秩序三个维度传达爱国情感。
在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期间,实践队对友谊关景区的语言标牌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宋体为友谊关景区语言标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字体,紧随其后的是艺术字、楷体与黑体,尽管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差异,但总体分布相对均衡。这一字体选择不仅彰显了友谊关作为南疆门户的庄重与历史严肃性,也构成了其独特的外在表达形式。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友谊关法式楼展厅 通讯员 陈思思 供图
在色彩运用方面,友谊关的语言标牌主要呈现出红、白、黄三种色调,其中红色尤为突出。红色字体及背景不仅能够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更寓意深远。它们不仅是对历史上无数先辈浴血奋战的缅怀,也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有效激发了参观者的爱国情感。
实践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不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语言标牌资料,还通过访谈友谊关的游客与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了该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据悉,友谊关的万人坟埋葬着众多烈士,每年三四月份,老兵们都会自发前来祭奠,这一传统不仅是对过往战斗岁月的回顾,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深刻体现了友谊关语言景观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爱国情感。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友谊关地图 通讯员 陈思思 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了解到,凭祥市政府在塑造友谊关爱国情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景区建设者通过实施“红色引领”“强梦引领”“榜样引领”与“宣传引领”四项行动,不断深化边疆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致力于建设多元精神家园、打造多彩教育课堂、涵养多样美德文化、构建多维传播矩阵,以此提升友谊关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实践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实践机会,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友谊关的历史文化与爱国情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边疆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