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实践队奔赴陕西省华阴市,开展以“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华阴老腔的发源地,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香玲、张喜民两位老师,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探寻华阴老腔的传承密码,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
一、华阴老腔的传承困境
在与两位传承人的深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华阴老腔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张喜民老师坦言,目前能够完整掌握老腔技艺的艺人人数不多,且平均年龄较高。年轻一代对这门艺术缺乏兴趣,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华阴老腔的传承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存在差距,难以吸引年轻观众;二是专业演出机会减少,艺人收入难以保障;三是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许多珍贵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张香玲老师说,现在家长都担心孩子学习华阴老腔耽误学习时间,现在传承是个问题
二、创新发展之路
面对传承困境,华阴老腔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张喜民老师介绍,他们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改编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例如将传统剧目《借赵云》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加入声光电效果,使演出更具观赏性。
在传播方式上,华阴老腔也开始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演出片段,开设线上教学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这门艺术。张香玲老师还带领团队走进校园,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和体验活动,培养年轻观众群体。
这些创新尝试已经初见成效。调查显示,通过新媒体接触华阴老腔的年轻人比例从2018年的5%上升到2024年的35%,校园推广活动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加。
三、传承与发展的平衡
在创新过程中,如何保持华阴老腔的艺术本真是一个重要课题。张喜民老师认为,创新必须以尊重传统为前提,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去艺术特色。他们建立了严格的创新审核机制,确保每个改编剧目都经过专家论证。
张香玲老师特别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她坚持要求年轻学员先掌握传统技艺,再进行创新尝试。
在调查中,83%的受访者认为华阴老腔应该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这一数据反映了社会对非遗传承的理性认知。
华阴老腔的传承之路虽然艰难,但充满希望。通过创新发展和传统坚守的有机结合,这门古老艺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在张香玲老师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几位年轻学员正在认真练习,他们的专注神情让我们相信,华阴老腔的未来必将更加精彩。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华阴老腔这样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