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探秘涛雒鱼灯寻古韵,团队传承非遗技艺焕新辉
1 月 10 日,日照涛雒镇成家廒头村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主角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实践团队,他们的目标是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涛雒鱼灯笼技艺。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击下,已陷入濒危困境,而团队的到来,无疑为其传承带来了新的曙光。
涛雒鱼灯笼诞生于渔民的夜间照明需求,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融入了精美的花卉图案与吉祥文字,成为“年年有余”“丰收吉祥”等美好寓意的象征。当地民谣“照,照,照毛虫,照得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与鱼灯笼工艺紧密相连,生动地反映出当地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成家廒头村曾以传统灯笼制作闻名遐迩,享有“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美誉,往昔近 600 户村民皆精通鱼灯笼制作,他们代代坚守匠人精神,传承这一独特技艺。但随着塑料玩具的兴起,传统鱼灯笼市场受到严重挤压,如今仅剩下十来户人家仍在坚守这门手艺。
为深入探究这一濒危非遗技艺,曲阜师范大学实践团队来到了成家廒头村。在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热情地展示了鱼灯笼的制作过程。制作灯笼骨架的材料是湿地常见的苇蒲杆,每年腊月,师傅们会将苇蒲杆裁切成合适尺寸并弯成圈存放,以防制作过多损坏或无处存放。制作时,师傅利用一块钉有特定钉子的木板,熟练地将苇蒲杆弯折成段,这一传统工艺细节尽显智慧。
随后,师傅凭借精湛的手艺,迅速将长短不一的苇蒲杆组合成精巧结实的鱼型骨架,造型简约而不失美感。在介绍纸张时,师傅着重强调了“鱼肚子纸”和“鱼衣子纸”的关键作用。只见师傅将普通白纸裁剪后,用手工浆糊把“鱼肚子纸”贴在骨架上下两侧,接着在鱼形印版涂红,铺上白纸用萝卜压实,制成“鱼衣子纸”并贴于鱼身,最后用特制涂料上色,一盏鱼灯笼便大功告成。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全身心沉浸于涛雒鱼灯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深刻感悟到其独特魅力与先辈智慧的完美融合。从选材的严苛到工艺的精巧,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诉说着先辈们依海而生的故事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彰显出其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也正因如此,成员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传承这一濒危技艺的紧迫性,它不仅承载着民间手工艺的精髓,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曲阜师范大学团队的此次行动,宛如一股清泉注入涛雒鱼灯传承的血脉之中,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一举措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各界人士对传统非遗技艺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思考。人们满怀期待,在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涛雒鱼灯定能持续绽放其独有的文化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