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贾丽雯)2025年1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灵水韵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桂林市兴安县,开展了一次以“探索灵渠人文内涵和精神”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旨在挖掘灵渠背后的人类智慧与民族精神,探讨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团队成员参观了灵渠的主要景点,还通过访谈当地居民、记录实地感受等方式,深入了解灵渠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图为灵渠的重点文物保护碑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是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华水利史上的奇迹”。它全长37公里,巧妙地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中原与岭南。在秦始皇时期,灵渠的修建为统一岭南地区、巩固南方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怀着敬畏与好奇之心,探寻灵渠的建造历程与背后故事。他们将工程技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从灵渠的设计智慧中体会古代匠人的创造力,从灵渠对中原与岭南的连接中感受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融合。通过对灵渠故事的深入挖掘,团队成员更加认识到灵渠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使命感。
本次团队的调研重点之一,是探索灵渠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古代,灵渠的修建不仅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与地理挑战时的团结与坚韧。时至当代,灵渠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一部分,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水利工程的范畴。团队成员通过调研发现,灵渠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它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灵渠故事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各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遗产的学习之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探索。团队成员在对景区及当地居民走访的过程中,感受到灵渠蕴藏着的精神与内涵,深深烙印在当地人心中。一位在景区的居民表示:“灵渠在我们心中灵渠不只是一座文物,更是我们兴安人的自豪,我们都应该将灵渠精神延续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灵渠景区内的社区居民
灵渠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不仅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更在中原与岭南之间架起了文化与情感的桥梁。它的存在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的辉煌历程,也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此次“灵水韵文”团队的调研,不仅让灵渠这一古老的历史遗产变得更加鲜活,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他们认识到,讲好灵渠的故事,不仅是传承历史,更是为当代与未来注入团结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未来,团队成员将秉持责任与热情,将灵渠蕴含的智慧与精神传播开去,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励前行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