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5日,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非遗东山”暑期社会活动实践队伍前往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东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的调研。实践队成员深入东山县,走进各非遗技艺工坊,深入了解非遗技艺保护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属于当代学子的青春力量。
追寻历史文脉
实践队积极探访东山文博中心非遗展馆、东山关帝庙、1387铜陵文史馆等地,深入了解东山县及闽南历史文化,挖掘东山非遗的历史文脉,为非遗传承提供深厚基础。在东山文博中心,精美的展品和生动的解说让队员们对东山非遗文化有了初步而深刻的了解,为队员们揭开了东山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在东山关帝庙,队员们见证了剪瓷雕艺术、金木雕工艺的非凡魅力,同时也对关帝庙的建筑结构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素材收集。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关于东山关帝庙及其所承载的非遗文化的丰富知识,还借助专业设备拍摄到了大量宝贵的宣传片素材。在1387铜陵文史馆参观学习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待着被发掘、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更加坚定了守护这份宝贵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实践队员在1387铜陵文史馆参观学习 实践队 图
实践队员现场学习剪瓷雕 实践队 图
领略非遗风采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在东山铁枝木偶传承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铁枝木偶戏正在上演。省级铁枝木偶非遗传承人陈银龙正给实践队员们展示这一非遗瑰宝的风采。“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已经整整表演42年的陈银龙通过持续的创新与探索,不断拓宽铁枝木偶这一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的表现形式,使其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和载体融入普法宣传的讲台,并借助互联网的广阔平台,触达更广泛的网络受众,从而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生机。
铁枝木偶第四代传人陈银龙(左)带领实践队员现场体验 实践队 图
随后,队员们还来到非遗工艺剪瓷雕大师孙丽强的工作室。一块块小小的瓷片,在他的手中变成人物、建筑、山水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此外,实践队一行还实地参观了金木雕工坊。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深深感受到老一代非遗传承人潜心坚守的工匠精神,这也为后续的非遗宣传工作提供了更多想法。
聚焦文旅创新
为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文旅产业与非遗文化传承事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前景,实践队员与东山文化创意协会会长刘宽宽就关帝IP设计及衍生文创产品设计等进行深入交流。刘会长的创意与热情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无限可能。通过文创产品的推广,非遗文化将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队员参观东山县文化创意协会 实践队 图
同时,实践队还采访了东山县文体旅游局非遗科科长沈振伟、东山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等。在采访中,实践队分享了本次实践的成果与感悟,并商讨了后续的合作事宜。沈科长一行对实践队的工作表示肯定,并鼓励实践队员们坚持努力探索,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实践队一行采访东山县文体旅游局非遗科科长沈振伟 实践队 图
在充满活力的八月,实践队充分利用专业特长,投身线上设计东山非遗系列文创,以及东山非遗文化的宣传片的制作,力求让这部宣传片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各项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创新,还坚定了厦大学子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故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