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苏南模式”的概念最早见于费孝通教授1983年写的《小城镇·再探索》:“苏州、无锡、常州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市场调节是主要手段。它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实证模型之一。“苏南四小龙”之二的张家港与江阴这两个县级市,更是苏南模式的强有力代表。
张家港模式是城市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就了苏南模式的文明高地——张家港精神。而张家港模式的代表之一是有着“华夏第一钢村”之称的永联村。永联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时期,村领导组织村民开办企业,陆续办了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其中因为村办企业永钢集团的发展,逐渐有了“华夏第一钢村”的称号。永联村以永钢集团为依托,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江阴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连续21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之首。有着“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民营经济与村企经济极为繁荣,其显著代表就是海澜集团。海澜集团坚持“以企带村、以实业反哺”,立足新桥、辐射江苏、影响全国,以系统思维探索“企村共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海澜集团将自身园区建设与新桥镇总体规划相结合,打造了文旅产业飞马水城,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强势带动周边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海澜集团在河南洛阳启动服装供应链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目标为当地提供2.8万个就业岗位,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二.实践目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以苏南模式为镜,可以晓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为了大力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阶段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而苏南模式正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基础,通过集体经济的形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了非农化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与乡村振兴道路不谋而合。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苏南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苏南模式的发展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也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探究苏南模式的发展道路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经验。
此外,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研学既是青年学生走进产业,了解社会的好途径,也能为企业自身注入活力。
为了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对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今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求真书院“百炼成钢守初心,千裁成锦促振兴”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张家港市与江阴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地方特色产业与乡村社区,实地探究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经验。
三.实践内容
(一)感——企业文化,赏——最美永联
港城繁华,百业兴旺,永联村作为华夏第一钢村,适合其他乡村企业学习与借鉴。7月7日,“百炼成钢守初心,千裁成锦促振兴”实践团来到了张家港永联村,感受企业文化,观赏最美永联。在地方产业负责人钱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永钢产业的宣传展馆。通过图文展示,展馆解说员向实践团同学细致地讲解了永联村的发展历史,其是如何追随着党的政策步伐,从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通过改革开放,在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形成永联村产业当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他们走进虚拟世界,通过精美的3D动画效果,畅游于集美景、工艺、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永联小镇,感受水韵江苏的动人风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沙洲酿酒,永联垂钓,无一不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实践团成员还观看了视频短片,了解了永联村的传奇村官——吴栋材,通过半记录半叙述的形式,看着他采取村企相联的方式,开启苏南模式新境界,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在永联村发展特色旅游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永联村通过改革开放从一个贫困小村变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富裕村。
永联村以其极佳的风景、先进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实践团感受时代的变迁,其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新时代新篇章。在未来,相信中国还会出现许多个“永联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会走得更加广阔,青年人的花火亦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绚烂绽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馆为青少年讲解。通讯员 周科吟 供图
(二)感——企业文化,历——生产流程
7月15日,实践团赴江阴市海澜集团,见证经济腾飞,体会红色精神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午,团队走进海澜集团,感受企业文化。在公关部部长郭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海澜集团新实践展示馆。通过图文展示、实物陈列及多媒体互动,深入了解集团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党建工作及社会责任项目。特别关注了周建平董事长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以及海澜集团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此外,团队成员还与海澜集团高层就人才战略、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聆听企业故事,感受海澜人的红色情怀和使命担当;前往海澜飞马水城,马文化博物馆、海澜美术馆等特色文旅景点,体验海澜集团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创新实践,其积极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径,通过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
下午,成员集体深入生产线,体验生产流程。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圣凯诺品牌生产线。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生产线的工作流程、设备操作及质量控制标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分组参观了衬衫的制作及包装流程,从裁剪、缝制到熨烫、包装,亲身体验了服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海澜集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将企业的爱心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海澜集团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青年学子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澜集团以其红色引领、产业创新和回馈社会的优秀品质,成为了我们实践之旅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为实践团参观生产线。通讯员 徐逸飞 供图
(三)访——时代老人,听——时代浪潮
7月30日,实践团成员赴张家港市永联村“文明家庭标兵”施惠忠一家和金港镇老党员老兵徐关兴一家进行慰问采访。上午,实践团来到永联村,跟随村委陈主任参观了村里多公项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健康小屋,爱心互助街,了解了永联村居民享受到的各项福利政策。随后,实践团又跟随村委陈主任走进了年度“文明家庭标兵”获得者施惠忠一家。施惠忠爷爷向实践团详细地讲述了永联村多年来的历史以及村民的感受变化。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参观,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下午,实践团来到了金港镇老党员老兵徐关兴家中,进行采访慰问。徐关兴爷爷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许多退休后为村服务的经历,从成立新乡贤参事会,到汇编村民通讯录,到“银龄”党支部的“三近”工作,再到海棠小栈负责人。通过他的介绍,实践团对于乡村振兴的实施细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图为实践团采访永联村“文明家庭标兵”奖获得家庭。通讯员 施叶湉 供图
(四)讲——港城故事,悟——港城精神
7月31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张家港市金港镇,进行乡村振兴文化的宣讲,为孩子们开展一堂别看生面的课,引导他们关注乡村,为乡村奉献。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从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开始讲起,早年被称为"苏南边角料",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较差,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旧时便有"穷奔沙滩富奔城"的民谚。但也正是恶劣的沙洲环境磨砺了沙上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前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在孩子们初步了解张家港精神后,实践团为他们讲解了张家港的逆袭之路。沙洲撤县建市,正式改名为张家港。江尾沙洲,定下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决心。在百强县的角逐中,张家港脱颖而出,仅用160天就建成了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化工码头,9个月建成保税区,当年底实现封关运行。了解到这些后,孩子们大为惊叹,小小的张家港,竟蕴含这么大的能量。
在这过程中,实践团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产生归属感,并在心中埋下乡愁的种子,祖国的花骨朵,未来亦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把手。
图为实践团为社区青少年讲述乡村振兴道路。通讯员 徐菡泽 供图
四.实践成果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在各个小分队宣传过程中,队员们积极抓拍精彩瞬间,用照片、视频等形式来展现调研过程。同时,暑期社会实践队将调研学习的内容形成新闻稿以及公众号推送,向学院及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传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永钢集团和海澜集团企业文化促进社区振兴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乡企融合,发展当地旅游业
实践团在参观永联村和海澜集团时先后了解了乡村的历史与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发展。乡村产业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乡村与企业的振兴发展之路可以为其他乡企发展提供思路,从而推动总的GDP增长。永联村在附近建设永联农耕园,融合一二三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海澜集团的服装饰品等在各地都有销售,拥有着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团了解到乡企融合的重要性,知晓可以通过其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
(三)领略振兴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永联村作为华夏第一钢村,与海澜集团有着较大的知名度,适合其他乡村企业学习与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定会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和需求,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百炼成钢守初心,千裁成锦促振兴”实践团走进永联村与海澜集团,学习两地的振兴发展之路,为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思路。
五.感悟体会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
首先,实践团参观了永联村和海澜之家历史展览馆,展馆中,最震撼的是那一张张对比照片——昔日的旧村落与今日的现代社区,昔日的沉寂农田与今日的科技农业园区,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乡村面貌的变迁,更是关于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乡村精神的复苏与重塑。透过这些照片,乡村的每一块土地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希望。
之后的展览更让实践团理解到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产业兴旺的展示区让实践团了解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乡村有效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文化复兴的展示则讲述了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生态保护的展区展示了如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综合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了村庄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正是这样的理念与精神让一个小破村成为现在一个家家小康的幸福村。
实践团还采访了永联村的老村民和金港镇的老党员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曾经他们在乡村工作几十年的点点滴滴,从早期的艰苦创业到后来的乡村发展,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他对乡村、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他的坚持和奉献,让实践团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振兴乡村伟大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经历让实践团明白,乡村振兴,是一场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维度的深刻变革,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年,我们应当学习老党员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最后,实践团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开展了社区课堂。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尤为精彩,孩子们积极提问、分享各式各样的观点,对家乡建设充满了好奇,这种开放和包容的讨论氛围,让实践团感觉到社区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一个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实践团从不一样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也为自己能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何种作用找到了方向。课堂中最让实践团感动的是,孩子们对家乡建设那种对乡村振兴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态度。尽管乡村振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实践团,激励实践团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始终保持这种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