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新时代,新事物蓬勃兴起,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时代在行,我们同行;时代在新,我们同新。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与昆山发展之路的关联,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忆峥嵘岁月,看今朝辉煌”社会实践团队昆山片区的成员,先后来到昆山科博馆和昆山宪法公园进行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通过实践走访,不仅让我了解到昆山之路的点点滴滴,更是感受到时代发展的高速变化。
谈及昆山,我首先会想到它“鱼米之乡”的美誉。昔日,这里河网密布,稻田连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勤劳的昆山人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山人,也为后来城市快速发展积累了资源。在我眼中,昆山的发展之路,是一条融合了创新、开放、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光辉之路。
跟随团队的步伐,踏入“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的成果展厅,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让我感到陌生和新奇。作为昆山人,科博馆是儿时拓展视野、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佳去处,各式各样的设备让我眼花缭乱,兴奋不已。而现如今的科博馆可谓是焕然一新,明亮的灯光照亮墙上的文字,逼真的模具复刻了昆山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总书记对昆山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每个字都激励着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旁边挂着大大的昆山行政区划图,上面布满了轨道交通的线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纵横交错。上面最醒目的就是昆山地铁11号线,这是昆山开通的第一条地铁,可以和苏州、上海的轨道交通完美衔接。还记得初次乘坐11号线的情景,每个站点的布置都各有千秋,充满城市特色的展示牌、个性的签名墙……从小时候的公交出行到小绿出行,再到现在的地铁出行,儿时总幻想的地铁出行终于实现。昆山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不仅仅使市民的出行便捷了许多,更是昆山跟随时代发展的见证。深入展厅,昆山文化金名片吸引了我——一个电子屏上播放着顾炎武先生的平生经历,他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惊艳了世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思想见解,称为后世敬仰的楷模。昆山的亭林公园里还有顾炎武先生的人形雕像、顾炎武故居更是昆山的旅游名片、亭林路是根据顾炎武先生来命名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无论是城市交通建设,还是地方文化的传承,都让我忍不住感叹,传统文化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抛弃,而是紧跟发展脚步让自身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向我们展示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参观昆山科博馆。唐奕 供图
参观完科博馆,见证了昆山几十年的变化发展,我们来到了昆山宪法公园,随着脚步的深入,我们走进了宪法文化的长廊。长廊两侧,挂满了关于宪法的历史沿革、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展板。这些展板一字一句讲述着宪法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晚上的过程,让我心生敬意,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中,我对宪法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宪法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我们权益、维护社会公正的坚强后盾。

图为实践队参观昆山宪法公园。唐奕 供图
回望昆山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从从前的“鱼米之乡”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百强县之首,昆山的巨大变化是人们的共同努力,更是时代发展造就的。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坚信,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通讯员 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