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毕节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

发布时间:2024-08-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报告题目: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实践报告
  学校: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团队:法韵青春·健康同行
  指导老师:史晓岚、张宏亮、章大波
  队长:吴华琴
  作者:吴华琴、王佳丽、官常炜、曾家兴、陈方剑、刘章菊、干秋霞、翟玉兰、朱丽、孟玉菊、伍安琪、王庚艳、何昌英、龚建娟
  实践时间:2024年7月8日~2024年7月15日
  实践地点: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毒品和艾滋病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观念,提高对毒品和艾滋病的防范意识,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7月15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治宣传·健康同行”实践队共14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8日开展了普法宣传以及“抵制毒品·预防艾滋”的相关工作。
  实践队以知识宣讲的形式,向青少年普及何为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我们的权利。在“抵制毒品·预防艾滋”方面,团队同样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展示毒品图片、案例讲解,让群众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同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消除群众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
  一、实践背景
  (一)、社会环境变化与青少年成长挑战
  1.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极为迅速,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复杂的信息。然而,他们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御能力,容易受到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引导。
  2.校园环境的多元化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构成的多样化,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价值观的学生相互交往,增加了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二)、校园欺凌问题
  1.欺凌现象的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时有发生,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部分欺凌行为较为隐蔽,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2.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
  遭受欺凌的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业和未来的发展。同时,欺凌者也可能因错误行为而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三)、毒品问题
  1.新型毒品的出现与传播
  毒品市场不断变化,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其伪装性和迷惑性更强,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
  2.社交压力与不良诱导
  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可能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或迫于社交压力,尝试接触毒品,而对毒品的严重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艾滋病问题
  1.艾滋病传播风险的增加
  青少年性观念逐渐开放,但性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他们在性行为中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不足
  尽管艾滋病已被广泛宣传,但在青少年群体中,仍存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的误解和认知空白。
  (五)、法律意识淡薄
  1.缺乏系统的法律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法律知识的传授相对有限,青少年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
  2.对违法后果的认识不足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在行为上容易越过法律边界,而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缺乏清晰的认识。
  二、实践目的
  1.增强村民对毒品和艾滋病的认知:让村民全面了解毒品的种类、危害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消除认知误区,提高警惕性。
  2.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使村民明白涉毒和传播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法律后果,树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
  3.引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村民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诱惑,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导村民在面对可能的毒品诱惑和艾滋病风险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青少年将所学知识传播给朋友,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拒绝校园欺凌。
  6.促进村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村民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禁毒防艾的宣传和行动中,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7.降低村民涉毒和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通过宣传教育,减少青村民因无知或疏忽而涉足毒品和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
  (一)校园欺凌部分
  1.介绍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如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和表现形式。
  2.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包括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对欺凌者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不良后果。
  3.分享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如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学会自我保护和勇敢说“不”。
  4.强调建立友善、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二)毒品知识普及
  1.介绍常见毒品的种类、特征和危害,如鸦片、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
  2.讲解毒品的成瘾机制和对身体、心理的损害,包括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导致精神障碍等。
  (三)艾滋病知识讲解
  1.阐述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强调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四)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1.讲解我国关于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如涉毒犯罪的量刑标准。
  2.强调违反相关法律的后果,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
  (五)自我保护教育
  1.教导青少年如何识别和拒绝毒品诱惑,如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物和饮料。
  2.培养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危险行为。
  (六)实地调研
  1.深入村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村民对校园欺凌、毒品和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态度。
  四、实践过程
  (一)前期踩点:
  2024年7月8号星期三下午12:40“法韵青春•健康同行”实践队到达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当天下午就与当地村委会进行沟通了解到了丘林村的人户分布情况,于第二天展开了实践内容。
  (二)实地走访调研丘林村法治意识和禁毒防艾知识现状
  跟随老师以及村干部的步伐,实践队员于7月9号先后走访了当地村民家中展开拒绝校园欺凌与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工作。与多户村民亲切交流过后我们了解到他们对禁毒防艾的认知情况。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村民对拒绝校园欺凌、禁毒防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能够说出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和危害。然而,仍有不少村民对此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
  为了进一步加固村民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决定开展一场专门的讲座。于是实践队迅速开展会议,讨论宣讲开展的时间和宣讲工作分配,最后团队把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宣讲时间定在了7月12号。指导老师通过仔细于当地村委会沟通交流,确定好了宣讲场地、宣讲设备,并告知了村委会我们的,宣讲内容,自此,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宣讲的前期工作圆满完成。
  图为实践队队员跟随当地村委会实地走访调研的路上
  (三)对丘林村村民宣传相关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知识宣讲
  为增强村民意识,构建和谐乡村,特开展此次宣讲活动。2024年7月9日,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包括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处理方法,何为传统毒品、新型毒品,如何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程度,从中分析团队宣讲时的侧重点,并根据调研报告来更改宣讲内容。下午17:30左右实践队到达指定地点,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晚上19:30准时开展宣讲活动。
  活动伊始,宣讲员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向村民们介绍了本次宣讲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校园欺凌板块,宣讲员通过播放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视频案例,让村民们直观地感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视频中,被欺凌的孩子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恐惧、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随后,宣讲员详细讲解了校园欺凌的常见形式,如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并强调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村民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表情严肃而凝重。
  接着,进入远离毒品的环节。宣讲员展示了各类毒品的图片,包括传统毒品如海洛因、大麻,以及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让村民们清楚地认识到毒品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同时,讲述了毒品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巨大破坏。一位村民感慨地说:“以前只听说毒品有害,但没想到危害这么大,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预防艾滋的部分,宣讲员通过科学的图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介绍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如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同时,着重强调了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用餐等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了村民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记住预防艾滋病的要点,宣讲员还编了一段简单易记的顺口溜:“防艾要点要记牢,洁身自好很重要。安全套,要戴好,血液制品不乱搞。”
  为了增加宣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还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问题涵盖了校园欺凌的应对方法、毒品的识别特征、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等方面。村民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一位小朋友准确地回答出了校园欺凌的举报电话,赢得了一份精美的奖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宣讲的有奖问答环节过程中,村民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当被问到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校园欺凌时,一位家长回答道:“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教育他们要勇敢说‘不’。”另一位村民则在回答如何远离毒品时说道:“坚决不碰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去不良场所。”这些回答都显示出村民们对宣讲内容的认真倾听和思考。
  在活动的最后,宣讲员再次强调了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的重要性,并呼吁村民们将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次宣讲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此次主题宣讲活动在村民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但我们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重要的社会问题,为创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宣讲圆满结束时的合照
  五、实践结果
  (一)、丘林村基本情况

  通过当地村委会的介绍以及实地走访调研青少年普法、禁毒防艾相关知识,实践团队了解到了丘林村的基本情况如下:丘林村位于毕节市黔西县,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村庄,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该村地处乌江支流鸭池河畔,四周峻岭峭壁环绕,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常年无霜降。历史追溯到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此强渡鸭池河。距离镇政府7.5公里,分为15个村民组,总面积为1240亩,耕地面积为1120亩,林地面积为120亩,户籍总人口为555户2177人,其中包括少数民族267人。
  (二)、走访宣传青少年普法拒绝校园欺凌,禁毒,防艾相关知识
  本次走访宣传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我们深入社区、学校,与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
  在普法方面,向青少年普及了基本的法律常识,让他们明白法律的边界和自身的权利义务。
  关于拒绝校园欺凌,着重讲解了校园欺凌的形式、危害以及应对方法,鼓励青少年勇敢对欺凌说“不”。
  在禁毒防艾环节,介绍了常见毒品的种类和危害,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醒青少年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
  通过此次走访宣传,希望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村民普及拒绝校园欺凌,传统毒品、新型毒品,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艾滋的相关知识
  六、实践总结与感悟
  (一)、实践总结

  通过开展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宣讲教育,许多同学及村民明白了校园欺凌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言语侮辱、社交孤立等多种形式。毒品不止一类它通常有(需要毒品原植物提取的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要清楚它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艾滋病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传染病,一旦患上就不可能全愈,在开展艾滋病防治宣讲同时也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消除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发放了艾滋病预防宣传单,倡导同学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七、实践感悟
  1.责任重大
  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欺凌、毒品和艾滋病带来的威胁。
  2.教育的力量
  深刻体会到教育是预防这些问题的关键。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和引导,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3.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策划活动、解决问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4.持续努力的必要性
  明白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总之,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创建一个和谐、健康、无欺凌、无毒品、无艾滋的社会环境而努力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努力,就一定能够为青少年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法治宣传·健康同行”实践队 来源: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浙里中医,改革有方”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赴杭州、台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数字化浪
  • 毕节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青少年普法宣传“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毒品、预防艾滋”
  • “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 三下乡·直播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仁心暖疆”实践团考察纪实
  • “乡”约盛夏 遇“践”青春 | 各地高校实践团队在“成”实践活动
  • 民族同心·乡村健康行
  • 民族同心·乡村健康行
  • 7月29日至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彝盟知行队”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了以“重踏彝海结盟路,乡村
  • 08-2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