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目的:通过此次访谈,进一步了解准剧这项非遗的魅力,探求淮剧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平衡点。
访谈地点:淮剧小镇
访谈对象:建湖淮剧团
访谈形式:现场座谈
访谈时间:2024年8月10日
1.
建湖是准剧主要发源地,有“中国淮剧之乡”的称号。2008年,建湖淮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湖淮剧团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淮剧传承团队。那么在这些年来,我们建湖淮剧表演和传承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淮剧团主任:表演成就:70年来,我们团先后创作、上演了200余台淮剧剧目,原创剧目七十多台,三十余台剧目在国家、省、市专业剧团会演和调演中屡获大奖。其中,现代题材剧目《谷家大事》相继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大奖和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红色题材剧目《芦荻知秋》获2022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乡村振兴题材《阳光县长》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023年盐城市新剧目调演“文华大奖”;小戏《买房卖房》《喜鹊》《暖爸孝女》等连续五届获省“五星工程奖”;其中多部作品参加央视戏曲频道节目录制并播出。
传承:(1)人才培养
①为了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于2013年、2023年、2024年,县淮剧团与江苏省戏剧学校联合办学,在省内外招收了准剧学员(分别为15人、19人、21人);2024年上半年又面向社会招收3名器乐演奏人才。
②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请老一辈演员带教新一辈的青年演员,能将自身的艺术经验传授给后人。“以戏带人”,通过排演经典大戏,让青年演员最大限度获得在舞台上历练的机会,同时定期对青年演员进行授课讲座。
(2)经典剧目传承
淮剧在不同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是它的精髓和魅力所在,展示了淮剧发展的里程。县淮剧团对2023年文华大奖剧目《小镇》打磨改编为精华版,并投入景区淮剧小镇演出;对经典折子戏系列进行打磨再排练,仅2023年,全年提升复排了10个经典折子戏。
(3)非遗展示场所
淮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是淮剧的故乡。在县城西塘河风光带、建港沟风光带、双湖公园、灵龙里网红街、九龙口淮剧小镇等人群经常聚集的地段,都建设有淮剧图片展览,县展示馆有介绍建湖淮剧发展的史料,文化馆有建湖淮剧非遗的资料展出,在江淮戏苑还专门建成了建湖淮剧非遗展示厅。淮剧的起源、发展史料,服装、道具、剧本、脸谱、剧照等一一陈展,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供广大市民群众、游客参观游览。
2.
请问老师们是在什么情境下或者机遇之下与淮剧产生了联系呢?淮剧传承人:我们县淮剧团戏曲进校园演出,当时我就对戏曲产生了一点兴趣,正好2013年剧团招生到学校宣传的时候,我回去跟父母讲了准备报考剧团的想法,他们非常支持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考的。
3.
请问老师们在学习准剧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又是如何克服这些苦难的呢?淮剧传承人:每一行学习都会遇到困难,比如说腿,我的韧带不是太松的,只能在课后多下功夫,每天比同学早到、后离开课堂,总之两个字:多练。
4.
准剧的目前的受众群体是那些呢?发展状况如何?淮剧传承人:淮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老年观众,但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淮剧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扩大,尤其是通过政府扶持、剧团下乡演出、以及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准剧的兴趣和关注。
为了促进准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剧团下乡演出,以及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淮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通过培养新生代演员和举办嘉年华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准剧的兴趣。
尽管淮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老年观众,但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淮剧正在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产生兴趣和关注。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淮剧有望在未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5.
准剧团目前做了什么创新措施可以分享一下吗?淮剧团主任:1. 内容创新:将现代题材和故事融入淮剧创作,使剧情更贴近当代生活,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创作的现代大戏《谷家大事》《芦荻知秋》《阳光县长》、小戏《买房卖房》《喜鹊》《暖爸孝女》等。
2. 表演形式创新:在传统的舞台表演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元素,如运用投影、灯光特效等,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有的还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与舞蹈、杂技等结合,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3. 传播渠道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淮剧演出和相关内容,扩大观众覆盖面。
还建立了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培养新的粉丝群体。
4. 人才培养创新:我们与艺术院校合作,先后培养了3批准剧新苗,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演员。
5. 音乐创新:在保留传统淮剧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淮剧的音乐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6.剧本创作创新:引入专业编剧团队,借鉴现代戏剧创作手法,提高剧本的质量和艺术性。
这些创新举措为淮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我们建湖准剧团是否有“淮剧进校园”的活动?都有那些形式呢?比如表演或者淮剧社团等。淮剧团主任:本世纪初,县委、县政府为“振兴淮剧”,提出“从娃娃抓起”,推进“淮剧进校园”。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县实验小学编写了建湖县第一套小学淮剧课本《水乡的旋律》。其后又有8所中心小学各均编写了各自特色的淮剧课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点:一是内容上都既有淮剧知识的传授,也有主要曲调的介绍,二是多数唱词选自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教育课本。三是教材最后都附有准剧剧目中的代表性唱段。2009年县委宣传部牵头编写非遗传承体验教材《淮剧》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县淮剧团为全县各中、小学编创了具有准剧元素的课间操、上、下课铃声音乐等。
从2003年开始,县每年举行淮剧进校园成果汇报或展演活动,以检阅淮剧进校园的活动成果,交流开展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多个节目在江苏省中小学文艺会演中获奖。
县淮剧团每年也会组织进校园演出,演出剧目采取订单式服务模式,根据各地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剧目演出。
7.淮剧这一项非遗文化对学生美育能力有什么作用呢?淮剧团主任:淮剧这一项非遗文化对学生美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准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将其引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学校通过举办“淮剧专场”等活动,让学生与淮剧名家互动,体验唱腔及招式,这不仅活跃了演出氛围,而且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效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此外,淮剧的传承与发展还涉及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将非遗传承人引入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可以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避免技艺流失和变异。非遗传承人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知识传授和技艺指导,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淮剧进课表、进课堂、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树立自信,在淮腔淮韵里滋养成长,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持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淮剧作为一种非遗文化,通过将其融入学校美育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还能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
8.《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正式地将戏剧表演纳入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有利于传承准剧。对于我们师范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课本剧编排上,老师们有什么建议吗?淮剧传承人:对于将淮剧表演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课本编剧排,以下是一些建议:
1.贴合课程标准:紧密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确保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选材多样性:选择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淮剧曲目或片段。可以包括经典的传统剧目,也可以适当引入现代改编或创新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突出文化内涵:在编排过程中,注重挖掘淮剧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地域特色、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让学生在学习表演的同时,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简化与改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有的淮剧剧本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改编。保留核心的艺术元素和情节主线,降低语言和表演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分阶段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设计梯度化的教学内容。低年级可以从简单的唱段和动作模仿开始,高年级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
6.融合多学科知识:将淮剧与语文、音乐、美术、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综合学习效果。
7.强调互动性: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改编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剧本的理解和创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8.配套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如音频、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说明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淮剧表演。
9.注重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剧本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9.淮剧课本剧是将中小学语文课本文章内容进行改编创作成课本剧,再融入淮剧元素,老师们对我们提出的这样让准剧与语文学科教育融合的模式有什么看法?能否给一些建议?淮剧传承人:淮剧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实现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首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在选取淮剧素材时,应侧重于那些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部分。比如,可以选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优美语言表达或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淮剧剧目,将其作为阅读理解、写作训练或文学鉴赏的素材。但要注意不过度依赖淮剧内容,以免偏离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完全照搬淮剧表演的方式,而是借鉴其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但也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结合讲解、讨论、练习等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不能单纯以学生对淮剧的掌握程度来衡量语文学习的效果。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同时将学生在淮剧融合教学中的参与度、表现和创新能力作为补充评价指标,但不能让其成为主导评价因素。
另外,在时间和资源分配上也要找到平衡。不能因为过多投入淮剧教学而挤压了语文常规教学的时间,要合理安排
淮剧相关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外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之,淮剧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需要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精心规划和权衡,以达到既能传承和弘扬淮剧文化,又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双重目标。
对于将中小学语文课本文章改编为融入淮剧元素的课本剧这种融合模式,老师们可能会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看法:
1.创新性: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能够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化传承: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3.多元教育:实现了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4.增强记忆:通过将课文改编为生动的课本剧并融入淮剧元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建议:
1.适度改编:在改编语文课本内容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主旨和教育意义,避免过度改编导致内容偏离。
2.因材施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调整淮剧元素的运用和表演难度。
3.平衡教学:在融合过程中,要确保语文知识的传授不受影响,淮剧元素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非主导。
4.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关于淮剧基础知识和表演技巧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5.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剧本的改编和创作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6.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表演活动中。
7.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表演效果,还要注重他们在语文学习和文化理解方面的收获。
8.资源整合:充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如邀请淮剧专家、利用社区文化设施等,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9.持续改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