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生 “柚” 幸满杯香,一茶一味清欢长

发布时间:2024-08-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泥水实践团拓路踏歌,怀情远征,奔赴信宜市思贺镇。队伍以绿色环保为主线,开展相关活动,同时以非遗传承为支线,促进当地“柚子茶”等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多角度持续发力,全方位不懈奋斗,助力乡村振兴,响应国家号召。
图为柚子茶园中生长的柚子。 颜心远 供图
温杯烫盏罢,三两青绿捻指尖、香满室,柚茶聊慰、岁月悠远。7月19日夜,队伍成员在休息时,被思贺镇高田小学校长热情邀请,一同前往会议室休憩、饮茶。见众人都惊叹于柚子茶的独特清香,校长便和队员们聊到了柚子茶的制作工艺。“本地一般都是7、8月份采摘野生柚子,将其作为柚子茶的原料之一。该柚子品种属不可食用一类,且本地生产的柚子茶非常独特,功效奇佳——明天约个时间,我可以让本地手艺人带大家详细了解制作过程。”校长说到这,略带自豪地提起一串圆滚滚、茶黑色的柚子球。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7月20日晨,手艺人梁大成带着队员们出发,让队员们通过参与柚子茶制作,来沉浸式体验柚子茶文化。四季常绿的思贺镇,山青水碧,晴空悦目。老屋前、地头边、半山腰,一树树、一丛丛的,都是当地特有的“火茶”。据说,这种别有风味的火茶,只有思贺当地以及周边的高山地区才产,蕊紫红、叶细长、味糯香,产量极少。
图为梁伯的火茶茶园航拍。林玥池 供图
采了几斤青后,梁伯将青叶冲洗,稍作晾晒。炒茶的锅在二楼,灶前点起松叶、木柴后,队员们便和手艺人学起了炒茶:双手齐下,右手抓锅铲,左手打配合,不时翻炒茶叶。慢火下,久炒后,茶叶香味氤氲,清爽四溢。“我们习惯用柴火、铁镬炒茶,这样就能炒出来一股子浓浓的烟火味,香得很嘞。”手艺人笑道。茶香浓醇,烟火气扑鼻,带着当地淳朴热乎的人情味,令人动容。
炒好茶后,已是午间。梁伯带着大家开始剥空柚子:切腹剖开,即见柚子内壁的果肉雪白;弯刀微动,丝丝白肉坠于桌案,清香绕鼻,愈发浓郁,仿佛微风吹过草木茂盛的地,让人心旷神怡。柚子内壁削薄后,便捻起备好的火茶,一撮一撮安放进去,直至塞得严严实实,最后穿针引线,缝合严实。缝好的柚子茶,摊放在簸箕上,先晒干,后阴干,最后吊在厨房烟仓附近或入罐保存。在时间的发酵中,柚皮精油和火茶烟味不断交融,酝酿着出挑的醇厚香气,折叠着村人的生活岁月。
图为泥水共治实践团成员和手艺人共赏柚子茶。颜心远 供图
返回途中,队员们走访了几个思贺村民,得知在思贺,柚子被人们惯称为“笔碌”(音)。大家都知道叫“笔碌”,而不知这字是怎么写的,据说是古瑶人的语言。爱喝茶的思贺人,在悠久的茶文化中,以火茶为原料,以柚子皮为储茶囊,制作出柚子茶,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烟火味的厚重茶底。当地村民在干粗活后感到疲累之时,将其拿出来畅饮一番,解渴解暑又提神。队员们还了解到,不少村民家中都存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作的老茶,颜色或褐黄,或茶黑,老则老矣,韵味悠长。“我们当地的茶,好多人都想买回去收藏,收藏越久的老茶越受欢迎哩!”“是嘞!是嘞!”采访过程中,几位村民满面春风地说道。
图为梁伯、高田小学校长和队伍成员的合影。汤均昊 供图
岁月失语,非遗能言。器以藏礼,物以载道。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旧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泥水共治实践团对此深有体会,故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走访、直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助力当地柚子茶等非遗文化不被“冻”起来,而是“动”起来、“活”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胸怀致广大格局,肩扛尽精微担当,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于之而终,让青春因奋斗而更亮丽,因立业而更出色,因坚守而更崇高!(通讯员 栗文欣)
作者:栗文欣 来源:栗文欣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生 “柚” 幸满杯香,一茶一味清欢长
  • 安徽学子三下乡:探究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