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烈火艳阳天,万顷碧波尽欢颜。于人稍显毒辣的阳光,对于田里的作物来说却是正当好,然作物长势喜人也脱不开土壤的关系,于是时值七月中旬,全国“三普”刚刚结束,我们小队奔往杭州市余杭区的三个采样点进行补充调研。
“好大的稻田!”一下车便有人如此感叹。此时的稻苗仍未完全长开,但也已有三十厘米高。一株株稻苗排列齐整,绿油油的没有什么瑕疵,看起来十分健康。
实地调研首先要求进行产量信息调查与立地调查,我们清点了采样点村落各类农作物的耕作亩数并进行记录,并同当地村民交流以便了解实际情况。带斗笠的村民们本在田里劳作,听说我们在作调查便热心地出来为我们解答困惑,除了基本信息以外,我们更了解到了如何区分外来土与本地土并确定了确切的几个采样点。沿着村落周边走了一圈,这里称得上风景可人,农作田和观赏绿植的节奏把握地刚刚好,与此同时家家院落外墙都遍布绿藤,南瓜一类,绿意盎然。
“接下来该采集土样了。”于是一位勇敢的队员主动请缨率先下场。稻田里的土漆黑肥厚,其上覆盖着几厘米厚的水层——因此踩进去又不想弄湿鞋袜是不可能的。只见这位勇士干脆利落地光了脚踩进去,又由于调查要求取五到十厘米左右的土层,他只能躬身一铲一铲地向外挖土。待到好不容易挖够了要求的一公斤走上岸来,已是一双泥腿了。我们依次在几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这其中也有些好奇的居民上前与我们交流,并提供了更详细的生产状况。
外出考察告一段落后,是更为紧张刺激的实验室环节。采集的土样好不好,究竟能否合格?我们的实验数据全部依赖于此。实验室的仪器试剂等对于我们而言还有点陌生,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切按部就班。通过对采集土样的全方位分析,包括PH,颜色,质地,结构等,我们串联实验数据,进行生产性能评述,最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