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绞”动心弦,与“泥”有约。2024年7月15日,河南理工大学物电学院“绞胎瓷韵·非遗传承”三下乡实践团来到了焦作市当阳峪绞胎瓷博物馆,开展非遗文化绞胎瓷工艺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博物馆的王小玲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专业的讲解,她从绞胎瓷的历史文化讲到绞胎瓷的制作工艺,整个过程绘声绘色。在充满古典气息的博物馆里,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学习绞胎瓷的历史和文化,钻研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会绞胎瓷这一中国非遗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的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当阳峪绞胎瓷博物馆坐落于焦作市人民路新丰二街怀庆药都路南,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为5层。第一层主要介绍绞胎瓷的起源和历史文化;第二层是精品展示区;第三层是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大厅;第四层是工程设计中心;第五层是制作体验厅,主要环绕烧制工艺,制作工艺来展演。
绞胎瓷也称“胶泥”、“搅胎瓷”、“透花瓷”,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至今仍熠熠生辉。焦作当阳峪瓷器始于汉代,兴盛于宋代,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靖康之变后失传,如今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古瓷技艺得以恢复和发展。所谓绞胎,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再相绞拉抷,制作成型,而后烧制,浇釉而成瓷器。现如今,已经研制出了仿宋绞胎瓷,绞釉瓷、剔花瓷等失传千年绞胎瓷工艺。
进入展厅,在王老师的带领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绞胎瓷代表传承人柴战柱老师的《中华龙》,它引用了汉代出土的龙造型,形似如意,如翠如玉。其含义丰富:放在家里意味望子成龙;放在企业寓意龙头企业;入皇宫象征真龙天子治国,以求国泰民安。复行数步,便是柴老师的另一项名作——《美丽家园》,其由十种釉色入泥层,百种纹路由胎生,千度火焰治瓷韵,万种情怀在其中,其外形似鸟巢,又似无数双手托起地球,共筑美好家园,又似初春没有长出的树干等待春天的到来,寓意着对低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园的憧憬。其他展品也是各具特色、精美绝伦,如绘古喻今的《丝绸之路》;象征着56个中华民族的56片龙鳞组成的《百年盛世筑梦圆》;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课本的《花器》、《硕果》等等,它们既继承了绞胎瓷表里如一的君子特点,又与当今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大胆创新,共同促进了绞胎瓷的发展,也促使了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绞胎瓷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年轻人从中体会中华美学。
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队员们对绞胎瓷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团队的发展。大家纷纷表示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绞胎瓷的魅力,想要继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投稿人:姬祥旭,李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