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踪心向党,青春助力振兴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侨兴经管学子三下乡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蔡清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7月6日至7月8日,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15名师生组成的“青春力行”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开展“红色寻踪心向党,青春助力振兴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了解乡村现状,传播先进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追寻领袖足迹,汲取奋进力量”,“青春力行”实践队前往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仙山牧场参观学习,聆听讲解员的讲述,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仙山学习馆,馆内共有“守正厅”、“启新厅”及“笃行厅”三个主题学习展厅,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份份文献资料,回顾党的峥嵘岁月,同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昔日的足迹,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在馆内以及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的旧址处实践队成员进行思政小课堂,进行理论宣讲,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屏南屏南,思想变了就不难,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大家参观后深刻感受到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与艰辛历程,纷纷表示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才干,积极实践,才能促进自己的家乡发展,为祖国、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非遗文化,感知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从多种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屏南县拥有多个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6日,实践队前往屏南县双溪镇长青根艺文化博物馆,聆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宁德市非遗传承人张长青老师讲解根雕知识。
实践队员感受到根雕艺术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就非遗文化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对张长青老师进行了采访与探讨,张老师主要从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说,根雕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孕育出工匠精神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家所需要学习并坚持的,其次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体现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这有利于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这也符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共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其次从经济价值来说,第一,优秀的根雕这类的作品可以进行销售,产生明显的经济价值效益;第二,当地的非遗文化会吸引外地游客来进行参观游玩,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像根雕馆这类的非遗文化可以与当地的生态旅游景点进行季节互补,例如屏南当地著名5A级景区客流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客流量大幅下降,有类似根雕馆这种非遗文化的存在,可以产生季节互补,吸引游客在不同的季节来参观,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后续实践队成员前往熙岭乡龙潭村,龙潭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我们在屏南红粬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人陈孝总的带领下参观了黄酒博物馆以及相关视频;在四平戏团长陈官购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四平戏的历史,实践队成员也跟随陈团长学习了四平戏的动作,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艰辛,也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台戏(四平戏)、一坛酒(龙潭酒)”独特魅力。
这些非遗文化都发挥自己的独特魅力来为乡村振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非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踏寻乡土深处,助力乡村焕新”,旅游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环境、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乡村形象与知名度以及促进乡村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和作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屏南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改革思维推动乡村发展,在组织振兴、古村落保护利用和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打造了一个个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具有屏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7月8日,熙岭乡宣传委员吴泽光带领实践队了解学习了龙潭村与四坪村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即推行“党组织+古村落+能人+村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在老屋修缮方面,坚持整村推进,重点打造文创核心区,先统一将原本破旧的老屋进行收集登记,然后根据房屋的特点,在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的设计下以及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在建筑元素方面,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土砖老房子,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乡村建筑再造,赋予新的活力。营造出诗情画意的乡村建筑风貌,展现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的特色风格。在道路元素方面,利用青石板、石子等环保材料铺设道路,既符合乡村特色,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在乡村中设置亭子,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品味乡村田园生活的好去处等等元素,将老房屋有序活化为民宿、餐馆、画室等业态,构建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陶艺馆、啤酒坊等一批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优质空间。
龙潭酒博馆的老板作为当地“回村人”的之一,给我们介绍了黄酒奶茶的由来,黄酒是当地的特色,历史悠久,面对村里的黄酒受众群体与销售模式目前较单一,年轻人对黄酒的喜爱不如老一辈的情况,老板根据现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与口味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创造出黄酒奶茶,让大家品味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之余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老板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些年乡村振兴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一起为建设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也有很多新村民的加入,使得龙潭村欣欣向荣,老板也积极向其他村民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村民共同发展,老板介绍说来到龙潭村就是一家人,希望龙潭村能成为游客和新村民的第二个家,营造良好的氛围,欢迎游客以及外地人民来村发展,没有新老村民之分,有摩擦才有融合才有发展。这些话让实践队成员收获很多,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淳朴。
在人才引进方面,引入智库人才温铁军教授团队,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完成“四坪慢生活生态创意村规划设计”,启动首个“云村民”计划。同时,以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为载体,加强与高校合作,引进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实践队一行还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新老村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到新老村民“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点亮了城乡融合、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共创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化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从中吸收到乡村振兴的经验,激发起队员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打造产业优势,筑梦乡村振兴”,7月7日实践队一行来到鲜珥家(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师生们参观了鲜珥家的包装车间以及直播场所,深入了解产品外包流程与旗下相关产品的详细情况。通过实地学习,将经管类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当地现代化企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当地电商企业对乡村振兴的助力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它们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并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据悉,鲜珥家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屏南设厂,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以及家乡农产品无法走出大山的现状,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困境,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鲜珥家通过TOB(面向企业)方式与电商平台合作,以“公司+农户+平台+40万核心代理商”模式,打通了传统电商、社交电商、网红自媒体电商等多种销售渠道,不仅让当地农产品不再愁卖,更让其主要产品新鲜银耳销量全国领先,获得20多个行业奖项。
7月8日,实践队前往福建屏南瑞幸咖啡烘焙基地参观学习。负责人带领实践队参观了烘焙全流程,大家了解到该处瑞幸烘焙基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深入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加深了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知,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助力大家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自我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这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走进乡村,我看到了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在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乡村的变迁。曾经贫瘠的土地,在政策的扶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电商的兴起,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我认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
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我深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坚信,乡村振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实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