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三下乡实践报告
学校名称:四川文理学院
团队名称:“三维绘梦,云启万源”志愿服务队
作者:胡雪莲、唐娇月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动力。在这个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下乡活动不仅成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更成为大学生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农村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活动目的:
在乡村科技振兴与文化传承的交汇点上,我们启动了"三维绘梦.云启万源"项目。该项目结合三维建模技术与云上资源平台搭建,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万源市的文化资源和乡村资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我们将对万源市内的历史遗址、纪念馆等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重建,再现历史场景,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三维模型将被上传至我们精心打造的云上平台,供用户们在线浏览、学习和互动。
云上平台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汇聚乡村资源的平台。我们将整合万源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等,通过平台进行展示和推广。游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特色农产品,并进行在线预订、购买。这不仅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旅游体验。
一、乡村振兴资源平台的搭建与利用
为了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提出构建智慧资源平台的方案。该平台旨在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智慧资源平台将整合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产、农产品等信息,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村的资构和市场需求,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平台将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我们可以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指导、市场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线下服务团队将深入乡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解决他们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历史文化遗址的三维建模与数字化保护
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历史记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我们提出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塑造历史文化模型的方法。
我们将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考察。通过收集历史资料、现场勘查等方式,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制定详细的建模方案,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地还原遗址的原貌和历史氛围。 我们将运用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利用3dmax、Blender 等软件对遗址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复制。通过三维扫描、纹理映射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获取遗址的详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三维模型。
三、历史文化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
将历史文化与三维建模技术相结合,以全新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云端平台,我们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将三维建模技术的魅力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够访问互联网,人们就可以通过云端平台欣赏到精美的传统文化三维模型,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这将极大地提高历史文化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云端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观众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互动环节,如虚拟漫游、在线问答、投票评选等,与历史文化三维模型进行互动,深入了解模型背后的故事和技术细节。这种互动体验将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使宣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四、青少年历史文化宣传与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历史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将三维建模技术融入青少年文化教育中,我们的团队在"云启万源"文化下乡系列活动中,特别策划了"历史三维建模体验营"这一创新环节。这一环节旨在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让青少年们以全新的视角体验和学习历史,深化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联结。
在"历史三维建模体验营"中,我们将组织专业的三维建模导师,引导青少年们亲手使用三维建模软件,重现万源保卫战中的重要场景、历史遗迹或英雄人物。通过这一过程,青少年们不仅能学习到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还能在亲手建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
活动内容:
志愿服务队来到了万源市石塘镇学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地理环境与建筑布局,志愿队成员对学校及其周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环绕拍摄,他们巧妙地变换拍摄角度和方位,确保从每一个可能的视角捕捉到学校的细节特征,从而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视角,展现了石塘学校的独特风貌,也为后续团队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志愿服务队抵达了石塘镇杉林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他们向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咨询了关于石塘镇当地特产和特色建筑的情况,并进行了杉林湾村地形的细致拍摄。通过交流,成员们详细了解了当地农产品的品质、产量以及销售渠道,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魅力,为日后更有效地宣传和推广石塘镇的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建筑,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发展。
“三维绘梦,云启万源”志愿服务队来到石塘镇一个因“瓦”得名、因茶而兴的地方——瓦子坪村。瓦子坪村深入挖掘本地传统茶文化资源,丰富茶产业内涵,把茶园观光旅游与乡村文明相融,打造“瓦村茶语”、“景观茶壶”、“漫茶时空”等茶文化景点,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着力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茶道人生的文明乡村。志愿服务队成员认真详细地了解茶文化并大力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让更多学子能够爱茶懂茶,也利于留下更多人才来助力家乡发展。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志愿服务队还来到了当地知名建筑——藏字库。这是一座高约5米的建筑,处在一块半人高的石坎上,塔身全石结构,呈六角形,总共有5层,底部直径约2米。攀上石坎,可看到塔的每层都刻有文字,这些文字教育着后人应当贯彻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爱惜书本的精神,如已完成的作业等,不得随意丢弃和践踏,都要放入“藏字库”保存或焚烧。志愿服务队成员对藏字库进行环绕拍照,确保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捕捉藏字库的各个细节,为后续实施数字建模技术提供基础数据。
活动总结:
数字化建模技术有效保护了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得以跨越时空限制,被更多人了解与传承。云平台的建立,更是为这些宝贵资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贡献了青春力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建模技术在文化保护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算法、更高精度的传感器以及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提升模型的精细度和真实感,使数字化复原和展示效果更加逼真。除了现有的城镇及故居数字化建模外,我们还将探索将数字建模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如古遗址、博物馆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实现更全面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活动感悟:
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那么我们的乡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作者:胡雪莲、唐娇月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