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卢沟桥地区关于红色抗战文化调研:青少年对卢沟桥抗战红色文化了解情况

发布时间:2023-09-1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卢沟桥地区关于红色抗战文化调研:青少年对卢沟桥抗战红色文化了解情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红色文化作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积累的先进文化,凝聚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依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卢沟桥历史文化区是北京著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包括卢沟桥、宛平城、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和石鼓园四个部分。卢沟桥和宛平城是1961年由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被评为国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就是以发生在这里的“七七事变”为开端的。1937年7月,日本在卢沟桥、宛平城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成为历史的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而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
(二)选题意义
为了利用好首都丰富的红色资源,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维护”,将党史教育学习、宣传融入学习生活中。同时为了调查青少年对卢沟桥抗战红色文化了解情况,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溯源”调研团决定开展线上线下的调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现为对“长征精神”的研究。英国李爱德和马普安的《两个人的长征》深入探究了中国的“长征精神”;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介绍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真实记载了中国许多红军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的故事,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毛泽东和周恩来就是他笔下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户宽的《中国红军史》高度评价了彭德怀领导和发动的平江起义。
在越南,当地政府建立了胡志明墓和胡志明纪念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朝鲜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对学生革命世界观的培育,力求通过红色教育,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革命人才。俄罗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尤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中都有渗透列宁等革命家的事迹,也会通过参观列宁陵墓与雕像、哥尔克列宁故居等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教育。这些国家的红色教育措施也为我国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热度不断增加,我国理论界越来越重视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视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1.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
沈成飞、连文妹从历史和世界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到“红色文化的内核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在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遗存与精神;而它的外延概念还包括革命解放基因和伟大复兴精神。”也有部分学者将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例如,谭雪明从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概念史入手,辨析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他认为红色文化应该是实践历程中所有先进文化的总和,与革命文化相比,其外延更为广阔,不仅提炼了革命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与时俱进,得到了创新发展。高翔的主张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认为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下位概念。杨栋从理论维度论证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他认为“从狭义视角看,红色文化特质革命文化,从广义视角看,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不仅包含革命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还包括和平建设年代形成的雷锋精神”。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发现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是每位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论述。
2.关于红色文化价值的研究
在对红色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后,笔者还对理论界有关红色文化的价值研究进行了分析整理。关于红色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有几下几个角度: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创造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参与者,红色文化必然体现了中共政治追求、政治意志等思想,对于促进中国政治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在这一方面,卢忠萍等人认为红色资源是历史的结晶,是红色文化支持着我们克服改革道路上的难题,支撑着我们一步步地取得政治上的进步与发展。陈世润等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为我国政治道路拓展和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考利用的启发性素材。其次,在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方面,陈巧玲、李璐以延安红色文化为例,指出红色文化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资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以延安为例,红色文化的特殊性使延安成为了革命旅游胜地,延安市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既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理论界的学者对于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张文、王艳飞从社会层面认为“红色文化有利于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杨栋聚焦红色文化对我国文化事业的价值引领作用,剖析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魏子媗在论证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时,则从现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问题出发,认为红色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有着价值认同、信念引导、榜样师范和坚定民族自信的作用。
3.关于红色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况是我们民族素质水平的体现,青少年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国家国民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态势息息相关。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红色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方面也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徐艳萍从利用革命传统资源、校园红色文化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多渠道宣传等方面阐述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途径,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保障措施。王劲松认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张从加大红色文化的广泛教育力度,让青少年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判断,引导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坚定的道德信仰、铸就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并身体力行地感悟红色文化的可体验性和可操作性,做红色文化的践行者。”隋海燕提出在新时期,要通过把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开拓实践教育基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等措施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从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的相应理论成果,为本文研究加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了解和教育提供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参考与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关于卢沟桥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不多,表现出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运用方法针对性不强,对策提出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本文将根据具体社会实践调查重点分析卢沟桥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国青少年及2023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青少年游客
(二)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个体访问的方式对青少年对卢沟桥抗战红色文化了解情况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涉及多个问题,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对于七七事变的时间、内容、意义,卢沟桥历史等问题进行的调查。
四、社会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线上问卷与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1.线上问卷
本次问卷共发放87份,有效回收87份,具体情况如下。
(1)年龄
填答者有94.25%处于18-22年龄段。
(2)受教育程度
填答者有93%处于本科教育阶段,可以看出填答者的受教育水平较高。
(3)是否去过卢沟桥
填答者中有88.51%未曾去过卢沟桥。
(4)辨认卢沟桥
填答者需要根据图片选出哪一个为卢沟桥,只有43.68%的人选择正确。
(5)卢沟桥在哪个地区
卢沟桥位于北京地区,有20.69%的填答者选择错误。
(6)卢沟桥事变是哪个国家对中国发动的
绝大多数填答者都清楚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
(7)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
有20.69%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
(8)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有35.63%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为宛平城事变。
(9)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有82.76%的填答者清楚卢沟桥事变的意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实地调研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两组受访对象。第一组是一个小学生及其母亲,第二组是一位年轻男生,两组样本分别对应少年群体和青年群体。
我们从受访小学生的母亲口中得知,孩子对卢沟桥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不是很深,先前了解抗战文化的渠道主要是影视作品,以及学校会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等在地红色文化遗址的活动。在对小学生本人的采访中,我们看到她知道在卢沟桥发生过卢沟桥事变,但对于该事件的细节和意义不甚了解,因此我们对她进行了一些普及,告诉她卢沟桥事变也被称为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自卢沟桥事变爆发,我国就开启了全面抗战的历史。
在对年轻男生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他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基础知识了解较为准确,能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和意义,但仍有一点含糊,对自己的回答并非非常确定。他选择参观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原因是缅怀先烈,了解历史,参观后深深感受到“吾辈当自强”,我们应当为中华复兴而不断奋斗。他表示,此次参观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是未来更加愿意永远跟党走,永远爱国,反对帝国主义。
(二)结果总结
基于上述调查情况,可以对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青少年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基本信息了解不足
在线上问卷的结果中,有20.69%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处于北京地区、有20.69%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虽然大部分填答者都清楚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但在有九成填答者处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背景下,仍然有近两成的人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地点与时间,可见青少年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基本信息了解程度仍需加强。
在实地调研接受采访的两组对象中,少年代表只听说过“卢沟桥事变”这一概念,知道该事件发生在卢沟桥,但对于其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历史意义没有了解;青年代表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和意义,但是并不非常确定,可见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由此,采访暴露出了青少年对于卢沟桥红色文化的基本信息了解上的漏洞,这一问题值得反思并亟待解决。
成因分析:
(1)教育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中,卢沟桥事变通常作为历史课程的一部分进行讲述,但由于时间和课程限制,学生们只能了解到事变的基本经过和影响,而对于更深入的细节信息和背后的历史背景了解不足。此外,学校的教育重点往往倾向于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宣传和弘扬,而对于卢沟桥事变的红色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深入阐释不够,也会导致学生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存在狭隘性和片面性。
(2)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信息量巨大,青少年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获取和接受知识,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往往会忽视。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当下的经济和生活质量,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青少年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
在线上问卷的结果中,只有43.68%的人正确的选择出了卢沟桥的照片。有35.63%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为宛平城事变。有17.24%的填答者不清楚卢沟桥事变的意义。填答者中有88.51%未曾去过卢沟桥。
从实地采访中可以看到,少年对卢沟桥事变的细节信息几乎完全不了解,而青年也没有说出超出教科书知识点范围的内容,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对卢沟桥红色文化了解的深入度和系统度是亟待完成的课题。
成因分析:
社会教育体系的缺陷。我国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很多学校的历史教育只注重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记忆,而缺乏对于事件的深层次解读和历史意义的探究。这使得学生们往往只是知道卢沟桥事变的基本信息,而缺乏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3.学校教育在普及卢沟桥红色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在对小学生及其母亲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组织的参观烈士陵园等在地红色文化遗址的活动是他们贴近历史的重要途径,在对青年的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大家的很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学校历史课程的讲授,而青年群体相比于少年群体对于卢沟桥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更深也与他们接受过更为系统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卢沟桥红色文化方面的知识讲授和活动举办值得重视。
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历史教育渠道。
学校历史课程是传承和弘扬卢沟桥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卢沟桥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加深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许多学校组织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的活动,是学生们贴近历史的重要途径。
学生们在实地参观卢沟桥红色文化遗址,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深刻认识到卢沟桥事件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的营养。
(3)学校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卢沟桥红色文化。
学生们和家长们在学校教育的引领下,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不断增加,推广了卢沟桥红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4.各媒介与资源对于宣传卢沟桥红色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小学生的母亲表示,孩子了解卢沟桥红色文化的渠道之一是各类影视作品,而青少年们选择来纪念馆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也说明了实体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因此,这些媒介、资源对宣传卢沟桥红色文化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成因分析:
(1)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宣传卢沟桥红色文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各式各样的信息化平台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网络媒介作为卢沟桥历史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地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和文化,以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卢沟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2)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宣传卢沟桥红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卢沟桥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被挖掘和利用,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卢沟桥红色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
5.博物馆、纪念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有待优化
我们的采访分别是在受访者参观过程中和参观结束后进行的,但是从采访结果来看,受访者对于卢沟桥红色文化的认识仍然较为局限和浅显,可见纪念馆的大量珍贵馆藏资源并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后续应当关注以何种方式利用这些资源助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
成因分析:
(1)资源呈现方式单一。
纪念馆内大部分区域采用传统的陈列展示方式,简单地将文物、实物陈列在展柜中供人观赏。这种展示方式虽然能够展示文物,但是对于访客的知识传递和学习教育作用较为有限。需要更加创新的展示方式,如使用多媒体、VR等技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实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解读服务不足。
纪念馆中的文物、实物需要解读和讲解,而解读服务不足往往会让观众感到无从下手。此外,一些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由于时间有限,解读服务往往会被忽略。因此,需要加强解读服务,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实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纪念馆具有很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教育功能上的投入不足,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加强教育功能,通过教育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五、问题对策分析
基于问卷样本信息收集的基本情况以及从中暴露出的几点问题,现综合青少年群体与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广环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夯实红色文化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现实依据。
(一)青少年对卢沟桥红色文化的基本信息了解不足,缺乏系统性认识
·要加强青少年和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红色文化课程,包括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等内容,通过系统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文化展览、红色剧场演出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加强实地考察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
各级各政府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构建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项目,既要有对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的参观体验,还要有各种能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的教育活动项目。
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历史场馆,亲身感受红色历史的庄严和崇高,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敬意。
安排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为红色革命地区的老人服务、参与红色文化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等,增强教学效果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红色历史纪录片、红色文化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红色文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支持
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红色文化知识。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5.加强家庭和社区的红色文化传承: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红色文化学习和活动,通过家庭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组织红色文化家庭教育活动、社区红色文化展览等,推动红色文化的全民传承。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强青少年和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二)红色文化产业、馆藏资源利用、教育宣发力度的不足
·针对卢沟桥历史文化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研究:
1.提升红色资源整合利用能力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跨部门的联动机制,推动卢沟桥的红色资源整合和利用。
设计多样化的展示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红色文化展示场馆,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鼓励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提升卢沟桥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
加大对卢沟桥红色历史的研究和挖掘力度,挖掘更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故事,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
开展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面向学校、社区和游客开展红色故事讲解、红色文化体验等活动,提高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
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红色历史的学术研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3.加强红色历史宣传推广
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开展卢沟桥红色历史的宣传推广活动,包括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提升卢沟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布红色历史的宣传资料和文化产品,如书籍、纪念品等,扩大卢沟桥红色历史的传播范围。
吸引专业旅行社和媒体组织开展红色历史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报道,吸引更多游客和学者来到卢沟桥参观学习。 以上是针对卢沟桥历史文化区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希望能够为卢沟桥的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帮助。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为达到红色文化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的真实目的,引导其发挥吃苦耐劳、勇于前行的精神,社会各界仍需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将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坚定正确的立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星火溯源”调研团 来源: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星火溯源”调研团
  • 常工院学子三下乡实践报告:汽车包围的设计建模与增材制造探
  • 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一城一味,一味一记忆
  • 江苏学子三下乡:文化运河促发展 底蕴老街看繁荣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