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起源于云南省富宁县坡芽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民歌集。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按照旧有的思路发展下去,那么就很可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坡芽歌书作为文化艺术的瑰宝,也面临这种困境,再加上坡芽歌书的发源地坡芽村仍然面临普通话仍未全面普及以至相互沟通困难的客观困难,进一步使得坡芽歌书的发展和继承受到制约。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坡芽歌书,天津外国语大学赴云南坡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于暑期来到坡芽村,进行推普活动,带领村民学好普通话,助力坡芽歌书的文化走出去,让它在新时代重现活力与生机。
坡芽歌书传播现状
坡芽,壮语意为“山花烂漫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孕育出了坡芽歌书。歌书内容涵盖了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审美情感等诸多层面,而81个符号是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其所表现的内容有始有终,符号之间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影响情节的连贯。"坡芽歌书"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本身,它看着是图画,写着是文字,念着是语言,唱着是情歌,有着多重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坡芽村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壮族的文化传统,也正因为互相交流较少、语言不通等,导致坡芽歌书难以对外传播,真正知道和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歌圩文化走出去
推普实践纪实
7月31日,天津外国语大学“挽非遗星光,壮民族特色”实践路队成员来到坡芽村开展推普实践活动。
在活动开始前,实践路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有幸结识了几位坡芽歌书非遗传承人,在和他们聊到坡芽歌书对外传播的这一问题上,不少非遗传承人有着相同的顾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坡芽歌书的发展和传承已经跟不上了时代的脚步了,再加上语言不通导致交流困难,我们讲不清楚,别人也难以理解。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后,队员们决定先从向村民们介绍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在推普活动中,实践路队成员告诉村民们学习普通话没有年龄之分,而是要在全民中推广普通话,运用普通话。此外,队员也考虑到村民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村民们提供如何学习普通话的恰当建议。
推普结束后,村民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实践队成员进行交流。他们表示:很感谢这次推普活动,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坡芽歌书走出坡芽村有了新的出路,我们感到十分开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践队成员将始终走在保护传承非遗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路上,继续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花”开遍坡芽村,让坡芽歌书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