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美乡村”?此前,和美乡村于我而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雅静的田园,是风吹麦浪、香稻扬花的如梦如幻的“最初的美好",是可静坐轩窗凝山雾,卧听清雨打叶声的栖息之地。而关于那些被端上饭桌、吃到嘴里的米面粮食从哪儿来、怎么来的思考,却是甚少有之。
2023年7月13日,我作为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微光小分队的一员,跟随小队赴重庆市北碚区中华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知“和美乡村”之深意。
来到中华村。走在被两旁农田簇拥的公路上,虫鸣错落,清风拂面,携来泥土的清香。“这些都是糯小米,三月底才种下去的。”顺着副书记所指的方向,我们看到远不只是眼前的一片,远一些,再远些,直到蓝绿相接的天际,目光所及尽是小米田。除了极目处的远山黛影,似乎整片世界都被鲜绿色占领,是小米的天地。走近看,颗粒饱满的谷穗。
路还算平整,背包几乎清空,然而没一会,我便有些招架不住烈日的炙烤。但田中的村民们呢?他们黝黑精瘦的身子负着沉重的背篓,将铁锄头高高扬起,又深深扎入泥土,汗流浃背。但面上,确是掩不住的笑意。
“都是靠天靠地吃饭,还好哦,天公还是体谅我们,这田也争气!”一个伯伯说着,爱怜的抚摸着这饱满的稻穗。
副书记告诉我们,多亏了这肥沃的土地,现在他们在办村集体经济,农民们有了岗位、有了收入,再苦再累也不怕。现在啊,村支部也在加紧谋划,延长产业链,中华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副书记说了许多,铿锵之语,擘画着中华村的振兴蓝图。
彼时,我只觉因其气魄而生的震撼。直至晚上回到宿舍,整理书记所言,我方体会其中深意。
原来“和美”二字,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佳注解。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和美”二字释为“和宜”、“和谐”、“和乐”。
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所以“和宜”。中华村实行“嵌入式党建”,将产业建在支部上,为党员设岗定责。其中,特设种植技术帮扶岗、电商帮扶推广岗等,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新农人。党组织以其先进性引领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人才亦以其知识技术、思想觉悟素养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成就党的宏图伟业。组织与人才和宜,共促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所以“和谐”。中华村利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大力发展中华糯小米品牌建设,致力于与延长其产业链,提升附加价值。同时,将矿山改造为果园,将图书馆与咖啡馆相融合,成就了游客络绎不绝的特色民宿。将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相统一,实现中华村三产融合,此为产业与生态和谐,共促乡村振兴。
人际和宜,产业和谐,所以村民“和乐”。如今的中华村村民,依旧躬耕于烈日之下,眼中却盈满了希望的光。他们知道,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好发展,未来生活也将越过越红火,岁稔年丰,怎能不欢欣雀跃?
乡村振兴,所以“和美”,乡村“和美”,是谓振兴。“和美”二字,从不是“小资情调”的惬意闲散,而是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奋斗图景与壮阔蓝图。
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和美韶光中,我,将是一缕微光,不灭的,倔强的,闪耀的。我看见,当我在为当地小孩支教时,他们光芒扑朔的双眼中的满足;我看见,当我在为当地村民表演小品时,他们黝黑面庞上淋漓的欢笑;我看见,当我运用学识向村书记访谈时,他淡淡笑意中殷切的期盼……微光是我所在的小队的名字,是中华村每株小米叶片上映射的太阳的一部分,也在这趟旅程后成为我们各自生命的一处注解,是不断走向未来的农业农村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的微小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讯员:李溪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