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最好的社会实践就是走入乡村,了解乡村粮食发展现状,寻找乡村振兴中的难处,设身处地为广大农民群众着想为了解马头镇的特色产业生产状况与乡村振兴情况,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生产政策与经济发展情况,7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实践组成员前往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实践组全体成员出动,成功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接,初步了解了马头镇发展现状,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做”粉丝粉皮,“赋”振兴科技 实践团来到了马头镇黄台村,与村书记交流了解了当地特色红薯产业以及不断改良进步的特色产业发展历程,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黄台村发展致富的道路。村书记与实践团成员积极探讨,并且耐心解答成员们的问题。之后在产业带头人的引领下,我们团队观摩学习了红薯深加工,以及副产物粉丝、粉条的具体制作过程。制作过程为机器全自动加工,这种生产方式为当地村民节省了不少劳动力,并且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图为粉丝粉皮厂车间负责人为实践组成员讲解生产流程。
“制”龙辉铅笔,“扬”振兴精神 次日,实践团队抵达龙辉铅笔厂。有关负责人带领实践团参观铅笔的生产制作过程,并向实践团介绍了铅笔的生产制作工艺,龙辉铅笔厂秉承“造优质铅笔、创知名品牌”的指导思想,倡导“诚信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的企业精神,凭借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
图为实践组成员参观龙辉铅笔厂。
“架”晶鑫葡萄,“结”振兴硕果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晶鑫葡萄园考察学习,负责人耐心解答实践团成员提出的问题,讲解葡萄的种植技术及有关的先进设施,分享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并且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投身农业实践,将来为我国农业发展出一分力。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让葡萄的品质、市场价格和销售效果都得到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组成员参观晶鑫葡萄园。
“育”蔬菜大棚,“绘”振兴蓝图 第三日,实践团来到了感应寺村,观摩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蔬菜大棚。据村干部介绍,蔬菜大棚前后共投入1200多万元,进行蔬菜育种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并配套建设水渠、冷库、滴灌等附属设施。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划,而这些产业也将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周边群众的收入,让更多人能够受益。
图为实践组成员参观蔬菜大棚。
本次活动使同学们收获满满,更深刻地明白了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它的提出及实施促进了粮食安全的保障。之后实践团将认真做好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将团队本次三下乡的初心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图为实践组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