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三下乡”实践报告:脚步丈量大地,实践助力振兴
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团队名称:隐入尘烟实践队
作者:曹馨文
活动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15日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青春力量,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隐入尘烟实践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山东省潍坊市、淄博市等多个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探寻乡村振兴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生态保护 绿色转型 可持续发展
一.实践背景及目的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但是在贯彻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环境问题被重视起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淄博市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围绕“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这一目标,建设“党建+”工程,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基金的帮扶下,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果。
广大青年学子应学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在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基层治理、特色产业调研的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
二.实践内容
2.1实践准备
实践活动开始前,队长与老师共同商讨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方向。组队完成之后,队长对队员开展新闻写作和拍照摄影培训,使其了解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为了加深实践队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实践队多方面收集资料与文献,分时间进行了文献研读,在文献中总结与实践相关的重要内容。根据实践的计划安排和活动需要,结合队员们的居住地状况,选取山东省淄博、青岛、泰安、潍坊、临沂、德州、济南、烟台等市作为实践地,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
2.2实践过程及成果
2.2.1 循声觅道访社区,助力振兴正当时
综合考虑调研可行性、居民相关性等因素,实践队本次将社区与村委会作为主要调研对象,以访谈、发放问卷作为主要研究形式,围绕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方面展开调研,力求获取有价值信息,在体悟发展变化的同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一站实践队员到达潍坊市寒亭区万春园社区,实践队于7月1日到达了万春园党群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展开交流讨论,工作人员向队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万春园社区的建设发展状况。工作人员表示:“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越来越重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对于社区的建设工作也愈发重视。万春园社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社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万春园社区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省级文明社区、2021年度基层社会治理先进社区、2021年度城市社区工作标兵奖等荣誉,对其他社区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带头作用。
实践队成员认真聆听记录着,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社区广场,广场空间宽广,设置了凉亭、健身器材等设施。工作人员高兴的介绍着:“社区中的居民经常在这里交流娱乐,到了傍晚还会有许多爷爷奶奶一起跳广场舞,许多小朋友也在广场一起玩游戏,这就是生活的烟火气,让人觉得舒心和幸福。”在一天的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看到了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社区宜居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
2.2聚焦基层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来到了德州市临邑县陵县糜镇周家村,通过一家一户走访、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村民对当地近年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村民积极配合实践队的活动,知无不言,纷纷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推动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变化显著,现代农业体系日益完善。同时政府经济环境两手抓,切实解决好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并提供经济、技术、人才支持。“现在的生活很好啊”声声入耳,随着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调研的同时,队员们参观村民家的蔬菜大棚,帮忙采摘成熟作物,并帮助多户村民进行卫生打扫,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菜园中的作物正值生长采摘的旺季,蔬菜如豆角、黄瓜等长势喜人;桃子等水果个大皮薄,芳香四溢......经村民的介绍得知,今年农作物产量可观,政府通过发展新型生产模式、农机与宣传先进农业知识,促进农业生产,带领大家发家致富。队员们在农户的指导下帮助采摘蔬菜,为菜园除草浇水,亲身感受农村劳动生活。采摘结束后帮助村民开展卫生大清洁,团队成员经过认真整理和清扫,村民院落变的干净整洁。
2.3调研红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队员抵达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泉村的朱彦夫教育基地,探寻乡村振兴进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7月5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了朱彦夫教育基地的会客厅,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实践队员就朱彦夫教育基地为推动乡村振兴所做的贡献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张组长对实践队员说:“基地为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一直坚持与张家泉片区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基地更好地与乡村振兴融合。2021年以来,朱彦夫教育基地先后多方协调资金68.8万元,帮助张家泉村硬化道路1000米、建设村史馆一处、维修加固堤坝六处、新建果品交易市场一处、安装太阳能路灯17盏”,这些举动有力地推动了基地与村庄的融合发展,努力将红色高地打造成乡村振兴新高地。
走出会客厅,为实践队员介绍的马老师说到:“虽然红色文化资源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擦亮红色印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要求和标准的不断提高, 红色文化在融入乡村振兴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此实践队员了解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多考虑的是农村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及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多为流于表面的、僵化的结合,融合度较低,难以实现其应有价值与功能;而且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力度不足。在乡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革命老区用于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资金较少,在物质层面上客观地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这些都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
实践队员就红色资源利用问题提出建议,首先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其次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拓展乡村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最后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技术创新,合理优化部分产业结构,助推体系多元融合发展等策略应对。
红色文化资源,穿越历史,照亮未来。根植“红”文化,做好时代“新”传承,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百年来历经苦难、顽强拼搏的深刻见证,是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最为宝贵的思想支撑和精神财富。经过一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以文化“领跑”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的重要意义。
2.3实践意义
①通过调研,实践队成员感受到了调查地区近年来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创新培育、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幸福共享”战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实践队成员积极根据调研结果反馈问题,给出解决建议,强化了实践队成员的使命担当,切实将青年力量注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建设美丽乡村中去。
②团队成员通过深入走访村庄,了解到村民的生活以及真实的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效锤炼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③通过深入寻访与实践,实践队员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与面临困境,激发着当代青年躬身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投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
时间:2023-07-23 作者:曹馨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关注:
- 红色摇篮,绿色相伴
- 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等举办的“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3 年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的号召
-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