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赴河南省唐河县进行调研,将“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王庄村作为首发地,以当地红薯科技产业园为起点,旨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并与当地负责人讨论发展当地经济的可行性办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西农“三下乡”团队对王庄村的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显示,王庄村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使得王庄村的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良好,尤其是红薯、花生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在全中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农民对红薯的利用率高,像红薯尖、红薯茎都可以进行加工,优质红薯苗更是销往各地,销售量年年全网第一,这些均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在王庄村书记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王庄村的红薯品种丰富多样,栽培技术成熟,红薯从种植到收获到加工再到出售,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不断扩大,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农暑期“三下乡”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调研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红薯科技产业园负责人深知这一点,他表示,产业园着力建设红薯电子商务,擦亮唐河红薯的名片,通过“产业园+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机制,带动了农民的工作热情,实现了红薯的高产、优产,亩均增产1000斤以上。

红薯科技产业园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 “富脑袋”。红薯科技产业园还建立了自己的脱毒种苗组培实验室、品种实验区和种苗快繁区,与徐州国家甘薯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引进18个优良红薯品种进行脱毒培育。团队成员就红薯苗的脱毒培育提出了一些专业性问题,从负责人的回答里得到了不少启发。

红薯科技产业园组培实验室
在实地调研后,团队成员与红薯科技产业园负责人积极沟通交流,也发现部分农民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仅靠第一产业扩张难以再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讨论,团队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加强王庄村与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农作物种植与深加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农民增收、产业园增效提供新道路。
通过此次调研,西农暑期“三下乡”团队深入了解了唐河县王庄村的农业和产业发展,认真学习了唐河县红薯科技产业园的成功经验与优秀机制,收获颇丰。团队希望通过推动红薯种植业的创新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坚持科技先行,推动传统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协同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西农暑期“三下乡”团队与唐河县王庄村书记合照
(特别鸣谢:唐河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