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
 

探寻走下大山的鄂温克族

导语:本次实践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线下部分为来自于东北农业大学的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团组长贾文启于2022年7月跟随哈尔滨学院韩东晨教授等人前往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线上部分为由组长贾文启于2023年1月带领组员钟旻霄、丛瑞涵,艾曦彤,金思含,朱琳观看鄂温克族正式纪录片,以及根据2022年暑期前往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所见所闻进行多方面讨论。同时为做民族融合对比,安全员钟旻霄于2023年1月到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区对相关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于2008年10月27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真诚的记叙和朴实的语言深受大家喜爱,也使得鄂温克族第一次映入绝大多数人的眼帘。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使得很多中学老师将此书定为推荐阅读书目,鄂温克族再一次被大众所熟知。2022年11月9日,东方甄选的带货主播董宇辉在直播间推荐了此书,短短4个月卖出约71万册,使鄂温克族再一次被大家关注。与此同时,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正式召开。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会后人民日报又提出了“同心,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民族团结的口号越唱越响,万众一心的夙愿愈发强烈。
实践:本次实践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为六名同学一同观看关于鄂温克族的正式纪录片,分别为《走下大山的猎民们---揭秘中国最后的狩鹿部落》、《可爱的中国》、《两会系列访谈·五十六个民族一起奔小康·鄂温克族》。由于当时是1月份,疫情较为严重,线下便主要依靠组长贾文启在2022年暑假跟随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韩东晨副教授等一行人一同前往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之旅所得收获。与此同时,2023年1月,安全员钟旻霄对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拍摄了大量照片,通过线上讲解的方式具体详细地与其他队员进行分享白族融合得很顺利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由于疫情的原因,由原计划的黑龙江省五位同学一同去黑龙江省讷河县兴旺鄂温克族乡实地调查改为了全部的六位同学线上一同观看三部纪录片。观看完毕之后,进行第一次讨论,主要讲述各自所负责板块的内容,贾文启负责语言方面的总结,丛瑞涵负责生活环境方面的总结,金思含负责经济方面的总结,艾曦彤和朱琳负责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总结。依据调查了解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讨论结束,全员一同观看由负责本次会议的丛瑞涵同学查找的国家二十大颁布的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条例,之后进行第二次讨论。主要对比每位组员想法与国家政策,其中不同点有三,关于教育、经济、行政等方面。通过第二次会议的讨论,总结出每位组员的观点与国家措施其中的不同,并理解其中原因,体会国家的考量和想法。

组长所设计的第一次讨论跟两会的人大代表提出意见的过程很相似,同时也是想模拟一下这个过程,从而得到更多的体会。国家的政策则是类比于两会和二十大中最后颁布的条例,即将最初每位组员提出的方案进行筛选修改,最后用妥善的语言加以润色出版。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模拟式体验,使二十大与两会离我们不再遥远。也相信通过这次体验,全体成员能更加理解人大代表所提的种种意见的出发点,不再以一个旁观者自居,真正地体会其中的不易,以及国家的重视程度。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君子和而不同”的想法深入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是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句“我和你,心连心,共筑地球村”所完美表达的对世界一家的向往和追求,还是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口号“一起向未来”,反映出的在当前疫情挑战下世界渴望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都体现出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各个民族要紧紧团结在一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展示着每个民族不同的独特之美,又体现出团结一家的齐聚之美。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实践的目的就是要在这次实践中体会出鄂温克民族之美这一星空的震撼,同时也体会出中华民族之美这一火光的雄壮,使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深刻体会。


游记

今天,在韩东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离开哈尔滨市,朝着海拉尔河出发,前往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真正的旅居生活的路上不仅要拥有一双慧眼识景的兴趣和能力,还要有走进民风民俗浓郁的欲望。内心最深处的原动力储蓄满满,但凡外界给一点点可能,就能激发百分之百的尝试。

走在路上,满目的白桦树令人心旷神怡,据当地人说,桦树皮不仅防水,还有抗腐蚀性能很强,以此制成的器皿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装饰的图案有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含义,最具鄂温克族特色的是用桦树皮做的服饰,桦树皮帽、桦树皮鞋、桦树皮包等。希望有机会将这些饰品服饰全部换上体验鄂温克族的特色。车里就有一个玛塔,是小型的浅器皿,外形多样,可以放置食品或物品,环保又美观。

下了车,进入真正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地方,一种深深的民族特色居住坏境和现代高楼大厦一相比独具中华情怀。近处一样房子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迟子建先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这样写道。“希楞柱”又作“撮罗子、仙人柱”,是游牧民族较为原始的住房。听族人讲述,其建造方法是先用三或五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斜立、互相咬合撮在地上,有时还用柳条圈缠绕顶部以加固。希楞柱覆盖物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冬季一般覆以狍皮,夏季多用桦树皮、茅草等,很轻,下一次搬迁时,卷起来放在驯鹿背上就能前往下一个营地。他们还很热情的邀请我们一起制作一个,不过需要很多时间,我们便放弃了。

进到他们的生活区,迎接我们的都是鄂温克族人。一路上同我们介绍当地民俗的鄂温克族人使用的是汉语,他们告诉我们,在族里,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基本都是在用本民族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以至于族里的年轻人会说本民族语言的极其稀少。在我们的两边,他们吹着叫“木库莲”的一种民间乐器,也叫口弦琴。它的形状像锥子,外环由压扁的铁制成,中间有一根薄片钢舌。演奏时,左手握木库莲尾端,放在唇齿之间,右手指弹拨钢舌条的尖端,同时喉咙配合吹气发出音韵,木库莲这种乐器的声音不大,但富于变化,非常动听。一阵阵或似林鸟轻吟,或似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明亮、时而低沉忧伤的曼妙旋律传入我们的耳中。

族人领我们走了很远,说是要去看看他们这里独特又象征神圣的阿娘尼岩画,在一路上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有趣的语言:额格都阿玛代表伯父,乌特代表儿子,乌娜吉代表女儿,额尼是母亲的意思,阿玛是父亲的意思、奥木列是孙子的意思。阿娘尼岩画上用深红色的泥土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简单的休息一下,期待夜晚的篝火。

鄂温克族对火非常崇拜,他们认为有火就有热量,就有希望,所以他们把火敬为火神,并且保存火种永不熄灭。有几个年轻小伙邀请我们来伊堪。伊堪是“圈舞、篝火舞”的意思,体现着鄂温克民族的篝火、宗教、音乐、服饰等文化特色,更蕴含着古老的狩猎文化和森林文化气息。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易于传唱、欢快动听,鄂温克族传统民间歌曲《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黄羊之歌》,这首歌体现出了鄂温克族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有《大雁湖》、《金色的雅鲁河》等等。他们的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动作优美流畅,极具美感。其中伊堪舞更是鄂温克族的舞蹈艺术瑰宝,承载着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内涵。还有阿罕拜舞,也称作“努日给勒”舞,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它展现出了鄂温克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每当有重大节日或宴请宾客之时,人们常常跳起欢快的“阿罕拜舞”,以此表达幸福喜悦之情。还有斡日切(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等。

鄂温克族的人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在整个行程中,他们真诚对待我们,为我们介绍民族特色文化,让我们充分的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让我们深深的被其热情所感动,因此我们的一天也真的很快乐!
时间:2023-03-16 作者:贾文启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 关注:
  • 探寻走下大山的鄂温克族
  • 探寻走下大山的鄂温克族
  • 本次实践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线下部分为来自于东北农业大学的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团组长贾文启于2022年7月跟随哈尔滨学院韩东晨教授
  • 03-16
  • 西安工程大学云端筑梦师科技志愿服务队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 躬身捕存,乡音不逝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愈加重视,并由此孕育出一系列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 03-15
  • 学习雷锋精神,为后湖增添绿色
  • 下午五点半,志愿者们按时到达负责人指定的地点集合,然后一起进入后湖。在进行“捡垃圾”志愿活动前,负责人再次宣传了雷锋精神,强调
  • 03-15
  •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信义东昌府”乡村墙绘志愿服务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